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外国诗两首


冷♂泠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拨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拨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拨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实录1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外国诗两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
    符合题意——高三作文教案(一)
    教学荷花淀
    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
    语文荷花淀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水调歌头…
    综合性学习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战争专题素材
    皇帝的新装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句子衔接专题复学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导学案
    虞美人
    职教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萝卜、威尼…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剃光头发微
    紫藤萝瀑布
    七年级下册教案《丑小鸭》
    中国石拱桥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白杨礼赞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不朽的失眠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活动案例: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教学实录)
    《黔之驴》教学设计
    陌上桑
    敬畏生命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一例——让“描写”…
    热爱生命
    《孟子》二章
    《泰坦尼克号》课堂实录
    荷花淀
    诗五首
    爸爸的花儿落了
    《荷花淀》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
    我的空中楼阁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案全集
    过秦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课时
    《米洛斯的维纳斯》讲稿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荷花淀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
    桃花源记
    阿里山纪行
    屡被误读、删削的《荷花淀》:哪个版本…
    《项链》教学设计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二教时
    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渗透——《我与…
    《祝福》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那些走出去的人(专题课)《序言》第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别云间》《…
    《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
    《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
    符合文体要求——高三作文教案(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一教时
    背影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我若为王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
    公开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教学实录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
    《染血的汉碑》教学实录
    《意林童话》留用 《荷花淀里的鱼》
    《让视野更开阔》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
    《伐子》教学实录
    集体研究式教学——《药》教学实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摆渡》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课堂是生长快…
    《宽容》序言
    语言运用之句子的衔接连贯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伟人的细胞
    《羚羊木雕》案例探微——《羚羊木雕…
    归园田居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
    《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范进中举》教案
    《天上的街市》实录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呐喊》…
    《两则》说课讲稿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胡同文化
    动词谓语的价——古诗文阅读指导
    麦琪的礼物
    《呐喊》自序
    小橘灯
    携手跨过门槛 共同丰富记忆——《散文…
    《伤仲永》教学实录
    《犟龟》教学实录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女娲造人》简案及课后反思
    荡舟荷花淀(锦绣河北)
    作文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课时
    胡同文化
    致橡树
    扩招带来师资缺口 上海高校纷纷“高薪…
    张见亭
    泌园春·长沙
    《门槛》教学设计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及点评
    荷花淀整合设计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散文诗两篇
    作文教案--音乐赏析
    《吾家有女初长成》课堂实录
    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习作5:给动物设计…
    羚羊木雕
    宽容(独幕剧)
    《〈名人传〉序》
    不朽的失眠
    情深意切,巧妙为章——高考作文高分…
    《赞美》教案
    《归园田居》
    《不朽的失眠》赏析
    高考作文高分策略――议论文运思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全集
    高考作文高分策略从点题开始
    从阅卷看高考作文高分策略
    《荷花淀》
    程少堂:《荷花淀》课堂实录
    荷花淀·优化精解备课参考
    第二册荷花淀
    屡被误读、删削的《荷花淀》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