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忘却的记念
|
这里所说的“忘却”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2.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明确:“悲愤”有两面,悲哀和愤怒,鲁迅要摆脱的只是悲哀,血海深仇则是不能忘却的。 3.“不愿”“不屑”“不敢”三者有什么区别? 明确: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4.“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词,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 明确:“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5.白莽刚由被捕而释出就跑到鲁迅家,并且告诉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革命者,这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白莽跟鲁迅先生见过两回后,就完全信赖鲁迅先生,深信他是革命者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把生命都托付给他,相信困难中一定可以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帮助。 6.鲁迅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 顺便说一下,鲁迅起初是相信进化论的,相信青年人胜过老年人,青年人都是好的。“由于历来的经验”,纠正了先前的偏颇,“知道”了青年们普遍的缺点。当然这里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人品难得。 7.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明确: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写柔石这样的“迂”,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鲁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8.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方孝孺? 明确:从柔石这一方面说,这是赞扬柔石刚烈执著的性格,他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决不苟且。从杀害柔石的国民党政府这一方面说,他们也犹如明成祖,诛杀无辜,残暴至极。 9.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明确:旨在说明这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高僧不愿落入秦桧之手,有涅槃之法,鲁迅自己则有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作战。 10.为什么将“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组成一联? 明确:不但构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揭示了因果关系。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因果关系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子是反动派的恐怖统治。这是对“大王”们血泪的控诉。 11.为什么说到白莽被难之后引“生命诚宝贵”这首诗? 明确: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白莽崇高的内心世界,白莽热爱裴多菲的诗,翻译裴多菲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讴歌白莽是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的战士。 二、怎样理解文中的三个典故 明确:三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蕴,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题旨,起了极好的作用。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汶,后惠帝的叔父燕五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一说下落不明),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高僧坐化”的典故显然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扑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晋朝向秀作《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鲁迅用此典,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三、课堂练习(《课课练·语段精练》) 教学感想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案例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病梅馆记 |
下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