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春的昆明,曾经去过没有冬天的海南岛,曾经去过海滨城市大连,我去过了中国的许多好地方,但是,哪里也比不上我可爱的家乡。【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修辞方法造句的能力。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均由“曾经”引出,很明显是排比句。仿写句子无统一答案,符合要求即可。15.(1)“调子”是生命本身的需要。(2)发自心灵的“调子”最动听。 (3)“调子”能改变人生。16.示例:①使生活变得很灿烂。②能改变、丰富生活。③创造多彩生活。【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17.记叙。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照应上文,引出下文,增加了行文的变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18.要珍视自己生命的存在,乐观向上,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人生,改变自身的处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写一段话,将“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用在句子中。
2.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个女孩”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这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突出主题,课文有多处用了比较,其中最明显的是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除此之外,还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你能否试着分析一下,后面两组对比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实践
4.在叙事过程中,为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往往要用“插叙”的方法。你知道什么是“插叙”吗?请看下文。
在我考初中的时候,她有一天对我说:“妈妈下岗了。”正如英文里的“laidoff”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一样,有许多字词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我慰藉的黑色的幽默。下岗其实就是失业嘛。她又补充道:“以后我就没有工作了。”我望着她极其孔乙己的表情,没有工作不等于没事干。几个月前她就与人家合伙到集市里卖打火机。……她不喝水不上厕所,只为能多卖一个打火机,以至于回家后,已经发不出声了。
她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三年自然灾害中,还长得胖胖墩墩。小时候是班上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做红小兵时在车上跳舞宣传。她说那时她总是喜欢触摸家里的红木家具,有时在精雕细琢的镂空里还有柔软的灰层。她有一个透明的糖罐,里面放满了得花几年工夫才积攒下的五颜六色的糖纸,有的被折成了小人。小人个个细腰长裙,像王妃一样的高贵优雅。后来她进了工厂,去安徽参加小三线建设,在那里当幼儿园老师。
可是,她下岗了,……这直到我考入重点中学后,她才告诉我。
(蔺瑶《妈妈》)
在这段文字中,从叙述的顺序看,第一段与第三段是紧密相连的;而画线的第二段则是加在其中的对于其母过去有关情况的交代,这就是“插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例证,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记叙文时,为了揭示主题,或为了将所记事情的意义加以升华,往往要采取除记叙以外的表现方法,如议论<抒情等。细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的特点和作用。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护,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老舍《北京的春节》)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第五题以后,想想在《山中避雨》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如果有,把它找出来并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用嘴巴吹奏的<用琴弦拉奏的<用手指弹奏的和用棒槌敲击的。下面16种常见的乐器,你知道是用怎样的方法演奏的吗?
请你从“吹”<“拉”<“弹”<“敲”四个字中挑选一个填在乐器名称前面的话号内,说明它们的演奏方法。
( )口琴 ( )二胡 ( )木琴 ( )笛子 ( )柳琴
( )木鱼 ( )小提琴 ( )钢琴 ( )顺呐 ( )琵琶
( )哑铃 ( )大提琴 ( )铃鼓 ( )圆号 ( )板胡
( )吉他
三<表达实践
8.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更能和谐相处。你也许有过类似的体验,用三四百字的短文写出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课文例句如下,可作仿写参考:(1)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2)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3)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
2.从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作者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是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3.文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这些比较,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第一组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即一种和谐的美感,由此看出着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第二组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从而也看出音乐的感染力的确可以使人相处得更加和谐。
4.课文中的例证是第四段:“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
5.特点:这段文字的特点是议论。作用:意在阐述新旧社会北京春节的不同意义,从而点明此文的主题,歌颂新社会。
6.在课文中,也有这种“议论”的写法,即第五段:“我回味刚才的经验,……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7.吹<拉<敲<吹<拉<敲<拉<弹<吹<弹<敲<拉<敲<吹<拉<弹
8.可选生日时大家的歌唱,一起游玩时的歌唱,新年联欢晚会上的歌唱,与家人一起歌唱,与外宾一起歌唱,等等。
1 赏析“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一句。
"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作者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我”的温暖,表达了“我”的欣喜之情。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二)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