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寂寥( ) 冗长( ) 和着歌( ) c‚o杂( ) 陶y‡(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苦闷万状。( )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 ) 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 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 3.课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避雨途中他们做了哪些事?(3分) 4.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5.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3分) 6.文章的主题句是哪一句?(3分) 7.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3分) 8.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或激昂,或悲愤,或娴静,或热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曲目,请举出一两例,并说说给你的感觉。(3分) 第二部分: 前天同了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象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9.从体裁上看,这篇文章属于( )(3分) A、随笔 B、小说 C、议论文 D、说明文 10.课文中所写事件的时间是 ,地点在 ,起因是 。(3分) 11.写“我”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写两个女孩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4分) 写“我”心情的句子: 写女孩心情的句子: 12.“山色空蒙雨亦奇”语出苏轼 ,这里的意思是 。(3分) 13.第二段中的“这种境界”是指 。(3分) 14.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15.课文写茶博士拉琴有什么作用?(3分) 第二部分: (一)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是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于是哪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话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6.联系全篇内容考虑,标题“给生命配乐”的具体含义是 。(3分) 17.开篇写“那调尹和自己的脚步、心跳“合拍”,有什么作用?(3分) 18.作者为什么写父亲“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一边干活一边哼歌?(3分) 19.父亲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为什么“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4分) 20.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夜行哼歌,与父母干活时哼歌的主要联系是什么?(4分) 21.文中加点的“那些东西”指的是 。(3分) 22.文章结尾句的含义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录一句话予以回答。(3分) 23.体会文中画线句的特点,仍以“生活”为话题仿写一句话。(4分) 24、选文和课文一样都谈到音乐,两文中的音乐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说明。(4分) (二) 金色花 ⑴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⑵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⑶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⑷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⑸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⑹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⑺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⑻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⑼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 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⑽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⑾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 ⑿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⒀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⒁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⒂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⒃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25.根据⑷—⑺段内容,同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4分) ①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②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26.根据⑶—⒀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所经历的四种变化。(4分) 27.作者在第⒀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⑶—⒀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①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②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28、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4分) ①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②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9.本文是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山中避雨》答案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 3.时间;听茶博士拉琴、“我”自己拉琴、两个女孩和着唱歌 4.略 5.略 6.“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写因为音乐,作者和三家村的青年的相识、惜别的感情。 7.文章通过游山遇雨,避在茶店,因见胡琴,借来一乐之事,表达了“乐在教和”的主题。 8.略 9.A 10.前天、西湖、天忽下雨 11.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12.《饮湖上初晴后雨》;山色迷蒙,若有若无,这种雨天景色也很不寻常。 13.“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 14.天真,幼稚。 15.正因为有茶博士拉琴才激起了“我”的兴趣,“我”才想到借琴来拉,才有了后文“乐以教和”的主题。 16.用心歌唱生命,自信、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17.突出“那调子”是自己的心底所发出的旋律。 18.暗示生活的压力和沉重,表现父亲的自信、勇敢、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19.因为“我”感到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20.“哼歌”能为自己创造自信。 21.父母亲在繁杂的生活面前所感到的压力和沉重。 22.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23.略 24、课文中写音乐是突出音乐对人的感化和教育作用,选文是突出音乐给人以自信、勇敢和乐观。 25.①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或“不美不雅却易于生活”)。②外表美雅却很娇弱(或“既美又雅却不易于生活”) 26、遗憾(或“冷落”“冷漠”“冷淡”)、厌恶(或“讨厌”“讥笑”“鄙视”)、惊奇(或“惊异”)、赞叹(或“赞美”“赞颂…‘称赞”) 27、①仙人掌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但他却倾注心血,开出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意思对即可)②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视外表的美而忽视内在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28、①开花前仙人掌与开花后的仙人掌对比。②仙人掌与海棠、月季、文竹之类花草的对比。 29、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山中避雨》教学案例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想像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综合——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的类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这样,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象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和锻炼的目的。 因此,语文可以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于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和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者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意趣寻觅探幽?下面的案例曾给我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思考…… 教学基本思路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是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到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作者证实了一句话“乐以教和”。 本课主要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在课前的设计中,我没有打算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会束缚和模糊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主要还是试图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语言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至于学生会体验到什么程度,引发出哪些美感,我无法预知。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希望当堂能够恰切地运用。
基本教学过程 果然有人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性’。”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书下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乐?”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蹚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儿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你们感觉怎样?”“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格外高大。而作者生长在城市,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于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当今的社会人的心灵感受和从前时代的丰子恺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意了并鼓励了她。 她朗诵的居然是新时期著名的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对此,肖晶如是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首诗,她回答:“在网上。”我一方面惊讶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如此之强、成熟。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并且由此产生的联想也正在延伸。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但又感染力极强的音乐。听完后,他们在不停笔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有一位张佳宝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是)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他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受)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自我分析与评价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 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你的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他们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字”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受欢迎吗? 其次,对于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和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利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依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变更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而不管是音乐、绘画甚至我们的本行文学,我们都有不及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范围,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必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才能与之交流,并恰当地点拨。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日本友人评价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著名文学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他善于从不幸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并因其情趣的获取而感到快适。“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闲居》)他在诸多方面的才艺,通过散文体现出来,必然闪烁着多种美的光彩。 山中避雨本不是什么美差,作者记叙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独特经历和感触,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告诉我们“乐以教和”: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为和谐。匆匆忙忙的隔膜现代都市人,读来是不是有些感动呢? 选点解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②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④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⑤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⑥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1.“和”字读音不相同的项是( ) A.两女孩和着歌来唱, B.我用胡琴去和她 C.要我和着她拉 D.古语云:“乐以教和。” 2.第①句中括号(含括号里的内容)移至句号外,行不行?请简要说明理由。 3.古代诗人重炼字,看似平常最奇崛。请结合第⑤句作简要分析。 4.比较往往能突出事物,请结合第⑥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读hé,和谐;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A、B、C三项读hè,“随着曲子[唱]”) 2.不行。要是移至句号外,就成了句外括号,起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作用;这里只补充说明句中的一个词语“从容地”,是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补充的词语后。 3.雨是“苦雨”,山是“荒山”,更加显出“温暖”的可喜可贵。自然环境温暖,作者内心更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闹”字突出了山中音乐带给人的欢乐、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如改成“变”“唱”等字,就远不如“闹”字来得生动亲切了。 4.普通的胡琴让更多素不相识的普通人聚合在山中雨窗之下,快乐地歌唱;从而也看出了音乐的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印证了“乐以教和”的古训。这种音乐之美,与平往截然不同,更具绘画之美,素朴之美,清纯之美,真挚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美不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