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的几个问题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的几个问题

一、读书·记忆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通过这次期末历史会考。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认为所有考生,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读书问题。
1.读书
    开学以后,我们马上就要参加期末历史会考。在复习的时候,没有了老师的直接指导,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很多同学觉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是你们上学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不觉得我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自学机会吗?开学以后的考试既是对我们历史学习的考查,也是对我们自学状况的检验。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抓住这个机遇,自觉地提高自学能力。
     目前为了历史会考,应该读什么书呢——《会考说明》和《教科书》。
怎么读?老师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打开《会考说明》,我们会看到四、考试内容,这部分为我们划定了考试范围。
   我们看到的考试内容是以纲目形式划定了考试的范围,这些知识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看教科书。因为教科书向我们提供了这些知识点要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举几个例子。首先请同学们先看高一年级的考试内容和教科书。
比如:考试内容中
(一)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的影响
    打开教科书上册第8页,有一个子目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目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广度,就是它包含几个知识点。性质、影响、意义。掌握的深度,就是这些知识点要掌握的内容。
性质: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双重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双重任务: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4)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
意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以上就是有关鸦片战争影响这个子目,我们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和程度。
再举一个例子:考试说明中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下册第26页,教科书子目的表述与考试说明不一样,是瓦窑堡会议。实际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我们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背景、提出、确定、理论基础。
每一个知识点要掌握的内容。
背景: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提出:“八一宣言”
时间: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
内容: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确定: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底。
地点:陕北瓦窑堡
主要内容: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理论基础: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我们掌握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看高二年级的有关内容。请打开考试说明P8,我们一起看
(二)太平天国运动
3.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请看教科书上册第23页子目与会考说明上的一样。
要掌握的知识点:北伐、西征、东征,即三大军事行动。
掌握到什么程度:
北伐:目的:为了推翻清政府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孤军深入,失败
意义:(1)深入到清统治中心地区,打乱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2)为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今天给你们的第一个作业是:课后要求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自己整理考试内容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在整理过程中,注意表述时要象老师刚才出示的幻灯片一样,要序号化,要点化。
2.记忆
    在这段时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同学们很踊跃地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大家非常关心会考说明中,题型示例的答案,此外还向我们发出很多求助的呼声,甚至很多同学打上求救的信号——SOS。
      在什么问题上求救,不是历史知识,而是记忆问题。很多同学说,那么多历史知识,我记不住,怎么办呀。记了,很快就忘了,怎么办呀。老师赶快给我支几个高招。看到很多同学的这类问题,老师首先很高兴,在这段时期,还有这么多同学关心自己的学习。
    我要告诉你的是,首先遗忘是很正常的现象,人人都有遗忘。同时我也要告诉你的是,遗忘是可以被克服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做过一个遗忘实验,他把实验数据绘成一条曲线,人们称之为遗忘曲线。后人又做了很多这类的实验,证明这条曲线是正确的。(出示:遗忘曲线图)
   请看这条曲线,最初几个小时内,人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比较缓慢,以后更缓慢。这条小小的曲线,使人类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你能够总结出来吗?
    人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数量是先多后少。这个规律对我们历史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必须在遗忘之前,及时进行复习。怎么复习?告诉你一个克服遗忘的好方法。——重复复习
(1)重复复习
   重复记忆就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有人说:重复是记忆的母亲,重复是同遗忘作斗争的工具,重复是使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必要步骤。只要你能坚持下来,不断的进行重复复习,你的记忆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今天的第二个作业就是,订一个复习计划,安排好每天复习的内容,记录下每天完成的情况,记住每天都要重复复习以前的内容。
2)理解记忆
   这是我告诉你的第二个克服遗忘的方法。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微观具体知识的理解,还有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我今天要讲的是复习时的理解。即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告诉你们一个方法——编织历史知识网络。
编织历史知识网络,就是要把一年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地串起来,打通,形成历史发展线索。在这过程中,将学会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对它们的掌握。
   怎么编织历史知识的网络。
    我们学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家想一想,从历史阶段划分,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实际就讲了两个历史阶段的内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再想一想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
要掌握每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或者特点。时期特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常常在大标题中或者章的题目中表现出来。如第一个大目的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
特点:是这个时期特有的内容。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运动,而是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样我们可以一步步搭建起自己构建的历史知识网络。
    在编织历史知识的网络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一定要将知识内容序号化、要点化。对细碎的历史知识进行删繁就简。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证明,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至少要高出8倍。
在网上还有很多同学询问是否需要记忆时间,时间对于历史,就象解析几何的坐标一样,坐标定不下来,就无法计算,时间不知道,就无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时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因素,学习历史离不开时间。
    很多同学说,教科书上的时间太多了,我记不住,怎么办?告诉大家,时间 有微观的时间,即具体时间,比如2003年5月1日10点,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点。还有宏观的时间,又叫模糊时间,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等等,常常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
   在高中历史会考中,具体时间,要记带有标志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时间。这些时间是一名高中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后,应知应会的内容。比如:1840年—184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这些具体时间,必须要掌握。

二、解题·练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这段时期,搞好历史复习,在期末的会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同学们说说会考复习问题。
  如何做选择题?
  首先要审题。即阅读题干,在题干中,准确找出要求我们回答的问题。
  选择题的形式有很多,我们在会考时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填空式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
  B.中华革命党C.国民党
  D.中国同盟会答案(D)这类选择题最简单。常常考查我们对知识是否掌握。
  ②否定式下列关于《辛丑条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B.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特权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D.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答案(B)这类选择题属于比较难的。除了考我们对知识掌握的如何外,还兼考我们是否细心。在整份试卷中,这类试题不多,同学们错的却很多。做这类试题的时候,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不妨先用笔在题干上圈点一下,提示自己要高度重视。
  考虑这类试题的思维方式是逆向的。这一类的否定词还有:不、不正确、不包括、不同、不能说明等。题干让我们选择不正确的选项。限制条件:在对《辛丑条约》内容的表述。
  如果同学对题干理解错了,会认为A对,C也对,D也对,只有B不对,选哪个呀。甚至认为这道题出错了。一旦做题出现这种情况时,首先冷静下来、重新审视题干的要求,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即调整心态,重新审题。
  ③序号式下列各项与蒋介石有关的是①“二七”惨案
  ②“中山舰事件”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④“七一五”反革命政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这种试题知识容量比较大,有时序号会有六七个,试题的难度也比较大。在会考试卷中,此类试题也不多,同样是错的还是比较多。需要我们格外小心。
  ④材料解析式陈毅在记述淮海战役的诗中说:(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答案(A)这类试题在会考试卷中也不多,但是去年开始出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历史材料是否理解及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还是认识题干———审题。题干要求我们回答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要把材料看懂。帮助我们看懂材料的信息,可以从题干寻找,有时还可以从选项中寻找。这道试题的题干写到淮海战役。我们可以确定这段材料讲的就是淮海战争的情况。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工运粮,随军转战的情况。我们要回答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即民工为什么支持这场战争。这时需要将已有的历史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解放战争取得的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是什么———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到这时,
  你一定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了。
  如果你对这段史实感觉陌生了,似是而非,就要认真分析这几个选项了。淮海战役是发生在东北吗?肯定不在东北,可以排除B。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题干的主语是什么———民工,回答民工支持的原因,D选项的主语不对,可以排除D。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淮海战役时,只是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是什么时候完成的?———解放以后,1952年底。所以,也可以排除C。正确选项也可以选出。
  ⑤图表式这
  类试题实际是材料题的一种。解题的方法与材料解析题一样。审题,理解材料,作出正确选择。有时还会出现历史地图,就需要掌握考试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的历史地图。
  ⑥因果式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解除义和团的武装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引起义和团的内讧答案(C)题
  干让我们寻找原因,什么事情的原因,限制条件: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变化的原因。想一想,清政府为什么要剿灭义和团,又为什么要招抚义和团,其中的联系是什么,答案就出来了。
  到此,我们应该总结一下如何才能做好选择题。
  第一、审清题干,明确回答对象。
  第二、分辨题干,找准限制条件。
  第三、利用排除法,筛选选项。(2)材料解析题很多同学们向我们表示,害怕材料解析题,一是看不懂材料,二是不知如何回答问题。
  我们先了解一下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对材料的解析。这里的材料包括:史迹遗存、历史文献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切记录。解析:常常要求我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历史问题。

考查的功能: 
第一、理解材料。要求我们能理解材料内容。 
第二、整理材料。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对材料的运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历史问题。运用材料是处理材料的目的,它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及一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由低到高、由认知到应用的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材料解析题的类型 
    我知道《会考说明》上的题型示例,很多同学已经做过了,想一想,在《会考说明》中我们见过的材料解析题都有哪些类型。 
单一材料解析题 
《会考说明》中第2题、3题、4题等 
多材料解析题 
多材料,一个是文字材料多,两个以上,常常出示材料一、二’甚至三;再有是材料形式多,有文字、图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材料。无论何种形式,在试题中出现的材料的前提是我们基本没有文字阅读障碍。 
   我认为做好材料解析题 
第一步是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 
要搞清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请看示例 
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200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请回答: 
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这道题比较简单,只有一问,但是很有代表性。我们先看,题干要求我们回答的是魏源的基本思想。这时要迅速对魏源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大约是什么时期的人——鸦片战争前后。在教科书什么地方提到,如何评价的。(新思想的萌发,著作《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等) 
第二步是带着问题,读懂材料,理解材料。 
     明白了问题的要求后,要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历史材料。很多同学一看“师夷长技以制夷”,太简单了,马上抄下,我说你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材料你没有看全,后面的文字还表达了魏源的另一个思想。批评只接受了西方有害的东西,没有真正学到西方先进的技术。这个内容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需要我们完整的理解材料,概括出来。这是材料解析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材料解析题中的材料一般都紧扣教科书,又不同于教科书,有些材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需要仔细阅读,认真寻找有效信息。注意有的信息直接在文字的表述中,有的则在材料的出处,或者标题中。对于图表材料更要注意看图题、图中所有内容,有可能图中的图例就是揭开问题的关键。 
第三步是紧扣题目,简要回答。 
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求怎么答,就怎么回答。不可蛇添足。 
例如题干明明写着不许照抄原文,这时一定要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写出来,千万不能照抄。因为试题考的就是你对材料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回答问题时,力求内容逻辑关系清晰,史论结合。史就是史实、论就是观点。史有的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有的需要结合教科书上的内容。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我们应该避免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只是自己的观点,没有史实,这种回答问题的思路本身就不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突出的是用历史事实说话,即史论结合。切忌空话连篇。 
    如果自己判断不好一道题答多少合适时,可以根据试题赋分的多少决定答题量的多少。赋分多,要求回答内容,必然多一些。赋分少,要求回答的内容必然相对少一些。 
    材料题解题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单纯依靠最后突击是很困难的,需要我们注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各门学科知识要综合平衡发展。 
(3)问答题 
    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请我们回答。比如:题型示例中第一题: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但是近几年,问答题表现形式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在题干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实物照片等这些内容实际是问题的引子。或者叫问题的切入点。由这些材料引出一些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问答题中出现的各种材料,一般情况下主要起提出问题的作用。在材料解析题中出现的各种材料,是需要我们根据这个材料回答问题。它们的功能在这两类试题中是不一样的。 
   问答题的特点:综合性强,灵活性强,常常紧密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时空跨度大,富有思想性。 
   比如:去年夏季会考试题,会考说明P66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根据这一认识,请回答: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是什么?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爱国统一战线所发挥作用的认识。 
P67第6题第三问 
 
(3)以近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为例,说明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春季会考P86第三问 
(3)近十几年来,中国人也逐渐富裕起来了。请结合现实中的实例,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和党的政策的正确性。 
回答问答题的技巧: 
第一、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问题。方法与前面一样。 
第二、把握好限制条件,准确定位。也与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要求基本一样。 
第三、组织思路,史论结合。与材料解析题第三点是一样的。 
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会考命题走向。 
第一、注重基础性,覆盖率常常高达80%以上,在复习是时一定要注意掌握重要基础知识。 
第二、突出了开放性和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例如去年会考材料解析题提供一些材料,请我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一篇主题班会的发言稿。 
第三、体现了综合性和活动性 
  请结合现实中的实例,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和党的政策的正确性。需要结合时事政治学科方面的知识回答。  对具有开放性、主体性、综合性、活动性,这类试题的解答,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回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4)几个基本概念 
1.原因 
学习历史时常常遇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等。很多同学反映分不清。 
(1)根本原因: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往往导致事物的结局。   
    例如: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B) 
A.失去了帝国主义支持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护国运动的开展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坚决斗争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根本原因是(B)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主要原因: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内部的、人为的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例如: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A.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 
B.采取改良的办法 
C.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D.顽固势力的镇压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最终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其主要原因是(A) 
A.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B.宋美龄等力劝蒋介石妥协 
C.中共的帮助和教育 
D.认识到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直接原因: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 
导火线不等于直接原因,导火线是在直接原因的促使下,在特定时间、地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例如: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英国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导火线:“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2.性质、实质和本质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例如: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实质就是本质,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特性。本质通过现象表现来。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 
A.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B.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答案(B) 
3.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主观意愿。 
   根本目的:一般指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直接目的:不需要中介而能直接达到或实现的近期结果。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先后夺取了焦作、开滦等煤矿,华北沦陷区每年向日本输送的原煤达800万吨。这说明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C)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转嫁30年代经济危机 
C.以战养战,解决战争需要 
D.削弱沦陷区内抗日武装的力量 
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始终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其根本目的是(D) 
A.不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 
B.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C.降低中共的威信和地位 
D.为了实现独裁统治 
2.练习 
要提高复习的质量,必须有选择地做题,提高做题的质量。练习在我们备考期间十分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有选择地做题 
不要只求做题的数量,不讲质量。为了减轻复习负担,一定要选择能够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试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多高考试题过深、过难,不适合高中会考要求,可以不做。  
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专项训练,例如:审题、阅读理解材料,分不清各种原因,可以找一些有关原因是试题,多做一些,从中寻找规律,解此类试题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要善于做题 
   对所做过的试题,一定要弄清所以然。 
   做题过程中,不怕试题做错了,就怕一知半解。每做一道题,都要清楚为什么是此,而非彼,正确答案正确在什么地方,不正确的答案错在什么地方。 
比如,做一道选择题,要把四个选项中涉及到的知识逐一搞清楚,通过做题,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 
   在做题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自己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如果是知识方面,要通过再次复习,弥补差距。如果是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缺陷,比如,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怎么办? 
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先认真分析试题答案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对照自己的答案与试题答案分析它们之间的差距是什么。通过这样连续的分析,不断获得经验,就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你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做了,会考一定能够通过,老师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考点十七、世界市场的形成

1、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

A、麦哲伦 B、达·伽马 C、哥伦布 D、迪亚士

2、肯德基有种食品叫“美国薯条”,该食品的文字说明如下:“传统美式小食,进口优质土豆制成。”“土豆”是马铃薯的俗称。最早栽培这种植物的是( )

A、爱尔兰人 B、印第安人 C、中国人 D、英国人

3、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捉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

A、圈地运动 B、黑奴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作者的这一控诉是针对(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掠夺 C、圈地运动 D、奴隶贸易

5、为纪念瓦特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的功率单位以“瓦特”命名。瓦特最突出的贡献是发明( )

A、水力纺纱机 B、万能蒸汽机 C、汽船 D、蒸汽机车

6、2005年12月9日,世界上最后一辆蒸汽机车在中国的内蒙古退出历史舞台。1825年,一位英国发明家,用这种机车牵引列车的试验成功。这位发明家是( )

A、哈格里夫斯 B、阿克莱特 C、瓦特 D、史蒂芬孙

7、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业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这说明( )

A、世界各国进入了“电力时代” B、钢铁时代的到来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工业 D、蒸汽时代的到来

8、1878年,爱迪生在报上预告了一项新发明,结果煤气公司的股票猛然下跌,因为这意味着普遍使用的煤气灯要被淘汰。这项新发明是( )

A、发电机 B、电灯 C、留声机 D、电影放映机

9、贝尔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拒。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

A、电话 B、电灯 C、汽车 D、电影放映机

10、2003年世界各地纪念人类航空百年。在纪念活动中,人们肯定会提及的伟大发明家是( )

A、瓦特 B、史蒂芬孙 C、本茨 D、莱特兄弟

11、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公元1872年,主人公福克与人打赌,用80天环游地球的故事。在当时,现实中的凡尔纳要环游地球,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有( )

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两位关键人物是( )

A、牛顿和瓦特 B、牛顿和爱迪生 C、瓦特和爱迪生 D、达尔文和瓦特

13、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13、阅读“欧洲知识界对地球表面的认识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年代

占地球总面积

占陆地总面积

占水域总面积

1400年

11.2%

21%

7%

1500年

22%

25%

20.9%

1600年

49%

40%

52.2%

1700年

60.7%

50.6%

64.7%

(1) 指出1400——1700年期间,欧洲知识界对地球表面认识的趋势。(2分)

(2) 请简要说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14、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六十周年发表专号,对六十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个六十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 材料中所说的“60年”连接了哪两次工业革命?(4分)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哪两个时代?(4分)

(2) 请列举这两次工业革命中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明各两项。(4分)

考点十八、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发表了他的第一任就职演说。请判断该演说的核心问题是( )

A、重申“门户开放”政策 B、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C、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医治危机中的美国经济

2、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坚定地认为,需要进行“大胆的、持久的试验”。这里的“试验”是指( )

A、实行“新政” B、提出“新边疆”的施政纲领

C、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D、实行GDP第一主义

3、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

4、2004年7月,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评出了一份“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的排名,克林顿排名首位。以下属于克林顿时期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

A、以“伟大的社会”为施政纲领 B、以“新边疆”为施政纲领

C、经济繁荣,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走低 D、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5、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年)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就是政府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舆论称之为“GDP第一主义”的政治。这反映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的几个问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
    综合性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
    教学目的:
    《山中避雨》习题
    《荷花淀》——《荷花淀》的审美情趣
    《荷花淀》教案
    出师表
    钱梦龙老师上《睡美人》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梅洪建:《蜀道难》和《将进酒》实录
    东方雪实录《卫风·氓》
    课题:学写诗歌评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堂实录(本站论…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我教《劝学》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张国生《羚羊木雕》上课实录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
    《白色鸟》课堂实录
    《孔雀东南飞》实录
    铁皮鼓上《过秦论》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余映潮:《我愿意是急流》课堂实录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一节“相识”课【已发表】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
    月无影上《你一定会听见的》
    《再别康桥》教案
    范美忠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
    铁皮鸿门宴
    站在单元起点(上)
    第一册第一课《毛泽东词二首〉
    站在单元起点(下)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纸船》教学实录及后记
    《死水》教案
    《赞美》教案
    故都的秋
    春姑娘上《道士塔》
    想像让课堂如此美丽
    陈太丘与友期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
    《人生的境界》实录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辩日
    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
    《山居秋瞑》铁皮鼓实录
    《生物入侵者》教案
    李镇西教《孔乙己》
    我教《获得教养的途径》
    《送行》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课《莲文化的魅力》上法
    摩西《短歌行》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yuanling79《错误》教学设计
    王开东——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洛可:《背影》教学实录
    《散步》教学设计
    草: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
    “布衣总统”孙中山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华罗庚
    我很重要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走进李清照》课堂实录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
    我可以这样上赞美吗?
    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我与地坛》…
    《闺塾》课堂实录
    《虞美人》课堂实录
    《我若为王》课堂实录
    会考复习—辨析及修改病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
    《核舟记》教案设计
    用心灵触摸言语——第8册《一次特殊的…
    《核舟记》教案设计
    用心灵触摸言语——第8册《一次特殊的…
    <我有一个梦想》课堂教学实录(原创)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我教《荷塘月色》
    乡愁诗教案
    《故事两则》课堂实录
    “学会感悟”——“有感而发”写作教…
    《童趣》教学实录及点评
    课堂实录
    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
    《陋室铭》教学思路
    我教《祝福》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求教:广东版《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给闲人参考)
    《山中访友》教案
    故乡的榕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
    论毅力
    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体…
    山中访友
    沙田山居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
    情景教学法《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
    《黄河颂》
    《社戏》课堂实录
    《师说》教案设计
    (语文版)《综合性学习:现代科技给…
    《闺塾》教学实录片段
    《扬州慢》课堂实录
    余映潮教《鹤群翔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开学第一课: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小傻教《项脊轩志》
    范美忠《孔乙己》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
    我上《五人墓碑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第六课景泰蓝的制作
    农夫和蛇
    盗草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流程及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童趣》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毯下的尘土-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案系列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绝唱》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
    《故事两则》课堂实录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教学内容的生成与创设《风筝》六题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语文版)《山中避雨》教学案例
    语文版:《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美猴王》教学案例
    奇妙的克隆
    《生命,生命》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