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
|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认识阿Q的基本情况
第三课时:精神胜利法
第四课时:革命观
第五课时:看客
第六课时:环境
第七课时:眉批
本课时教学要点:看客
一、课文中的看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说主人公阿Q的形象,至于另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如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其形象比较好把握,我们暂且不论。看完了个体形象,我们再来认识小说中的群体形象,这就是一群看客。文中写看客的文字有几处?
生:三四处。
师:具体说说。
生:一是阿Q调戏小尼姑,一群酒店里的人在一旁看热闹;一是阿Q和小D龙虎斗的时候有看客在看;还有最后一章,阿Q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一群蚂蚁似的看客。
师:很好,其实除了这三处,还有。比如,阿Q从城里回来,述说他在城里的所见所闻,身边有不少人在听,书上眉批就说过,这些听的人何尝不是看客。那好,我们就以你们找出的这三处来分析一下。先看第一处。阿Q为什么要调戏小尼姑?
生:在此前,阿Q遭受了生平两件屈辱……
师:哪两件?
生:一是被他看不起的王胡打败,二是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在头上啪啪的敲了几下;现在看到小尼姑,就认为今天之所以晦气,是因为小尼姑,小尼姑是霉头。
师:是啊,阿Q把在强者那里遭受屈辱的痛苦,转嫁到弱者身上发泄,可悲!——怎么写看客的?
生:“酒店里的人大笑了”,这句还重复了一次。还有,“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师:除了此,作者还把酒店里的这群看客称为什么?
生:赏鉴家。
师:对。那么我们该怎么看这群看客?
生:他们不但不同情小尼姑,还以小尼姑被调戏为笑料。
生:他们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生:他们没有人性人情可言。
生:他们是一群冷漠无情的人。
生:其实,小尼姑等于就是他们的妹妹姐姐,或者女儿,或者妻子,然而他们居然毫无怜悯之心,是麻木落后的人!
师:很好。注意,这里用了一个词,“九分得意”,“九分”显然是作者生造的一个词。言下之意,这些看客还有一分不满意,那么是哪一分呢?
生:说明他们还是有点不认可阿Q欺凌小尼姑的。
师:哦,也就是说,看客身上还残留点人性。
生:是,人还不至于坏到极点。
师:是啊,人坏,不至于坏得一无是处;反之,人好,也不至于十全十美。这观点符合辨证法。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认为是,看客的一分不满意,是阿Q调戏得不够。
师:哦,调戏得不够?什么意思?时间太短?看得不过瘾?再调戏?
生:不是。是……
师:不好意思说?好了,我知道你舌头下的话了,是说阿Q调戏得不到位吧。
生:……是。
师:哦,也就是说,他们希望阿Q更深入一步,来点实质性的。呵呵,看来这些看客够流氓的啊。或许人家没有,而是某同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哦,呵呵……
生:老师可不要诬陷我啊,我可是正人君子啊。
师:是是是……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默然)
师:我再提供一种看法,一分不满意,是指他们没有像阿Q那样亲自用手去调戏。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
生:有;但是其他两种也有道理。
师:对,我们不求答案的一致。十分也罢,九分也罢;这群看客够冷漠的,令人害怕。好,再看第二处。阿Q和小D一场龙虎斗,有一群“看的人们”。作者写他们的文字中有一个词语,“大约”。鲁迅似乎喜欢用这“大约”的,如《孔乙己》“孔乙己大约真的死了”。请文,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大约”?
生:就是可能的意思,是说看客可能是来解劝的。
师: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以为这词语有言外之意,是说他们不是真的劝架,而是喝彩叫好。
师:你们支持哪位同学?
生:XX(后一同学)
师:最后我们看阿Q押赴刑场途中看热闹的看客,怎样写的?
生:(略)
师:显然,这里看客的麻木、愚昧上我们前面看到的看客一样;但是似乎更来得触目惊心,因为这里来了个吴妈。你来说说这里的吴妈。
生:吴妈是阿Q的初恋情人,阿Q真心实意地向吴妈求过爱,尽管在真正革命了后,阿Q可能嫌吴妈脚大,不会娶她,但是那时的求爱是发自肺腑的。现在阿Q还是惦念着吴妈的,在临死前还寻找吴妈,说明阿Q的心里有吴妈的空间。然而吴妈呢?与阿Q属于同一个阶层的女性,前时拒绝阿Q笨拙的求爱,这是她的权利;但是现在居然成了一个看客,这实在令人寒心。更令人酸楚的是,她显然不是送阿Q的,甚至没有正眼看一下阿Q,而是盯着洋枪洋炮。对阿Q没有丝毫的怜悯与同情,更没有一点爱意,这确实是阿Q的悲哀。
师:也是吴妈的悲哀啊!
生:是啊。
二、鲁迅其他小说里的看客
师:文中的看客委实是一群愚昧、冷漠的。其实,这样的看客,我们并不陌生。在鲁迅的笔下,我们见过太多了。想想看,是不是?
生:是的。
师:回忆一下我们过往见过的看客。
生:《孔乙己》里酒店里有一群穿短衫的人,他们常常拿穿长衫而且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取笑,只要后着一到,酒店里的空气就快活了起来。
生:《药》里夏瑜被杀,半夜三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到刑场,甚至有人把死者的血当作良药来吃。
生:《祝福》里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被卤镇上的男男女女不断地咀嚼。
师:鲁迅还写过一篇《示众》,更是描写看客的典范之作。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没有风光描写,没有主观抒情,甚至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场面:看。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全在盛夏的烈日下,看杀人。这是一群麻木而愚昧的国民啊。再看看那些看客们看的对象吧,是些什么人?
生:是与看客处在同样一个阶层的人。
生:也有完看客们谋福利的“先驱者”。
师:是啊,前者如孔乙己、祥林嫂、单四嫂子、阿Q等,后者如夏瑜、N先生、大禹等。看客们看的就是这样的“被看者”。
三、作者钟情看客的意义
师:显然,鲁迅笔下的看客有着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愚昧,麻木,落后,迷信。诚然,用“阶级兄弟”、“阶级感情”之类来要求他们固然是从前流行的阶级分析理论,显然是早已不足为训了。但就是再退上一万步、一亿万步来讲,“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些古已有之的说法,这些连动物尚且具有的本能的“连类及己”的悲悯感,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时代的“万物灵长”,怎么就反而丧失了呢?我甚至宁愿相信,这些看客们只是一些幻化了人形的器物或东西。因为,即或是称他们为野兽,也实在是要让真正的兽们蒙羞的啊。那么,这就怪了,为什么鲁迅特别钟情于这些群体形象呢?写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生:我知道,鲁迅是揭示国民的劣根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介绍过的。
师:很好。平时我们要多点书,尤其是要读有营养的书。是的,鲁迅的用意正在此。所谓“国民性”, 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鲁迅多次说过《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民的魂灵”。早在留日期间,鲁迅就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所以,鲁迅要用笔无情地把这些劣根性揭示出来。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当年,鲁迅来到日本的仙台进了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医。学医之梦很美满。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什么事情刺激了他?
生:看过一场电影后有了想法。
师:具体点。
生:看时事画片。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且神情麻木。
师:如果是你看到那样一幅画面,你们的心情会如何呢?
生:愤怒、悲哀。
师: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为此作者悟出了什么?
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师:也就是他悟到改变国民的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我们再回忆一下,鲁迅为什么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生:唤醒在“铁屋子”里沉睡的麻木的国民。
师: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
生: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师:对,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主要目的是前者。这就告诉我们作者钟情看客的意图了。那么,作者对看客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生:既同情又批判。
师:我们能够从作者遣词用字上领悟出作者的批判之意吗?
生:像本文,作者写看客写成“张着嘴”,把看客比喻成“马蚁”,比喻成“狼”,把看客的叫喊写成“发[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一节“相识”课【已发表】 |
下一篇文章: 范美忠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