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雷峰塔的倒掉
|
塔的倒掉”也是普天下人民的愿望。
后5段为第二部分,论述法海终受惩罚,得了个躲在蟹壳里永世出不来的可悲下场。说明雷峰塔必然倒掉。这部分以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时的狼狈逃窜的记叙和吴越间吃蟹的风习的描绘为论据,以“当初”和“现在”对比,指出白蛇娘娘和法海的不同结局。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封建制度的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活该”两字收尾,集中表现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痛快淋漓地嘲讽了镇压人民的反动势力,令人回味无穷。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议为主,夹叙夹议。主要记叙的部分是:引述的白蛇娘娘的故事,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逃到蟹壳里避祸和吴越间吃蟹,取“蟹和尚”等民间传说。 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是:讲故事是为了说理。
3.文章开头,作者对已倒和末倒的雷峰塔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出白蛇的故事,是议论引出记叙。第3段的议论是在第2段记叙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表明对这座“镇压的塔”的态度和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情。第9、10两段议论是在第7、8段记叙之后对法海变成“蟹和尚”的讥讽,指出他罪有应得,活该受罪。
4.作用是增强法海受惩罚的真实感,反映了人民对法海的仇恨,寄托着人民惩办邪恶的愿望。同时用“蟹和尚”的丑态来讽刺法海的可耻下场。
5.(1)两个“仍然”叠用,语气强调,态度坚决。表现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清。
(2)“居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表现出普天下的人民因雷峰塔的倒掉而表露出难以名状的欣喜之情。
(3)“莫非”是难道的意思,“竟”表示出乎意料。“终究”是到底、毕竟的意思,表示事情的结果必定如此。
这是一个反话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出一个真理:尽管封建势力横行于一时,但到头来难逃历史的惩罚,封建卫道者决无好下场,反动统治必定“倒掉”。
这三个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对法海愚昧、反动的讽刺力量,强调了反动势力必定覆灭的论断。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坟》。
2.听说雷峰塔倒了;我见过末倒的雷峰塔,并不见佳。白蛇娘娘被压在塔底下,是一座镇压的塔。我希望雷峰塔倒掉。雷峰塔倒了,普天下的人民都欣喜。人民为白蛇娘娘打抱不平,怪法海多事。法海横来招是搬非,一定怀着嫉妒。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法海逃在蟹壳里避祸。“蟹和尚”就是躲在螃蟹里避难的法海。法海可卑的结局。活该。
3.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许、白蛇寻夫、不幸中计、造塔镇压。
白蛇是一个善良、勇敢、坚贞的女性,是受法海镇压的被压迫者。法海是一个道貌岸然、不守本分、虚伪卑鄙的封建卫道者。
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对这座镇压之塔的憎恨,证明希望它倒掉是合乎情理的。
4对倒掉的雷峰塔显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对“破破烂烂”的未倒的雷峰塔,作者认为“并不见佳”强调了“我”对塔的憎恶,因为它是一座镇压的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5.由于“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雷峰塔是一座不义的“镇压的塔”,所以作者说:“那是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雷峰塔倒掉。”白蛇娘娘的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了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再后来“看看书”知道塔里并没有白蛇娘娘,“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时作者的思想已从一种是非善恶观念,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势力的自觉要求,在作者心目中雷峰塔已不再是西湖风景阿点缀,也与白蛇娘娘无关,而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文中通过“那时……后来……后来”层次分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发展,把“希望雷峰塔倒掉”提高到自觉地反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6.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并非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天下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与人民息息相通。
7.“偏要”、“横来”两个状语突出了法海蛮横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三个副词“大约”、“简直”、“一定”对法海予以讽刺。“大约”表示猜测语气,接着用肯定语气“简直”、“一定”表示这个结论不容置疑。这样语气一转以讽刺的意味有力地揭穿了法海虚伪,卑鄙的本质。
8.运用了先“煮”、后“揭”,再“切下”、“取出”、“翻转”等词语。是一个罗汉模样,有头脸,身子,坐着的丑恶形象。
9.结局是躲在蟹壳里,“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于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必然崩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0.其中表明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对失败者的嘲讽、奚落,对封建统治者、卫道者的优限和对他们灭亡的快意。指出一切反动势力的下场如此,罪有应得。
(每题10分)
【小资料】
一、简介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4年10月。当时,国共首次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封建卫道者们为了适应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需要,竭力提倡“国粹主义”,主张“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倒掉了,他们伤心不已。一时间,整个舆论阵地几乎全被惋惜之词占领。鲁迅抓住雷峰塔倒掉这一社会新闻,写了这篇杂文,借题发挥,把笔锋直指封建势力及其卫道士,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和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二、简介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文,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杂文的特点,“首先,是论辩性。杂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阐述某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辩,因此议论纵横,富有气势,力求说服对方,或批驳不同观点……其次,是形象性。杂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当然要有形象性。除了一般叙事、抒情等手段外,还广泛使用比喻,引述典故…
作为文章的由头以此生发开去。再次,是凝练性。杂文讲究文字的凝练、辛辣、精粹,但又平易、流畅、明快,用极经济的篇幅表述丰富的思想。”(摘自陈丹晨《什么是杂文,文学史上有杂文吗》)
三、关于雷峰塔。
雷峰塔过去称为湖上一浮图,并以苍老突兀著称。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塔影,景色动人,因此“雷峰夕照”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据前人考证,它又叫西关砖塔,黄妃塔,还有“王妃”、“皇妃”、“黄皮”等名称。这些异名,都为墨客词人经常引用。
雷峰塔,主要是以雷峰而得名。雷峰在西湖南面,是净慈寺前的一个小山峰,也有中峰。回峰等不同名称。《西湖游览志》上载:“旧名中峰,郡人雷就居之,故名雷峰。南屏山之脉也,穹窿回映,亦曰回峰。”《武林记事》上也载着:“徐炳,宋熙宁间举进士不第,筑室回峰下,称回峰先生,回峰即雷峰也。”因塔耸峰顶,所以称为雷峰塔。
四、关于民间故事《白蛇传》。
民间故事《白蛇传》作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著名于世。它的故事见诸于文字,到南宋初期才有雏型。有人以为唐人传奇已有记述,其实只说一条白蛇精变成美女人,与《白蛇传》的情节大不相同。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陶真”(弹词),在民间演唱,流行颇广。《警世通言》中轴娘子永镇雷峰塔》,也视为文人搜集民间口头文学来创造小说的代表,自此,《白蛇传》故事臻于完整。但是,所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大不相同。第一,宋时雷峰寺附近山阴,有一巨蟒出现,会变成女妖精害人。见于《净慈寺志》。主要宣传人妖不能和平相处。第二,“闻道雷峰覆蛇怪”,记还搭下有两条妖蛇吐毒,被佛法收镇塔下,见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主要宣扬佛家的法力无边,第三,《警世通言》里,白娘子警告许仙说:“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即使隐约地渲染人妖不可共居的气氛,把她写得怪里怪气,也不能不表现她对许仙的爱情忠贞。如有人想奸污她,她显形自卫;终南山道士想陷害她,她作法吊道士于半空中……白蛇的人格化,多少并不可畏了吧。第四,民间口头传说借法海与白蛇的矛盾,突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便是依据口头文学的精华来立论的。
《白蛇传》的故事和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要求的迫切,主要的情节也不断补充、加工和提炼,典型化的程度愈高,感人的艺术力量愈强。白蛇的故事最早的思想内容和今天流传的大不相同。历史的衍变和发展中,反封建的主题更为鲜明,白蛇的形象日臻完美、可爱;法海的面目尤增丑恶、可憎。许仙原先为玩弄女性的坏人,在故事演变途中,逐渐成了好人了。这里有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寄寓其中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人民增添自己的感情色彩,逐渐变原来的人妖矛盾——许仙与白蛇的矛盾,为法海与白蛇的矛盾。没有法海的一手破坏,就不会导致白蛇被镇压在塔下的悲剧。这个民间故事中,爱情带有很强的幻想性成分,恰好表现人民反封建的美好理想和迫切心声。神话的悲剧却通过合情合理的情节,交织人世间的美德,往往以家务事、儿女情,紧密联系生活,展现了美和力量,表达了对追求幸福的赞颂和对破坏幸福的唾骂。法海象征着封建势力,故事中的悲剧正是法海造成的。白蛇的悲剧正是现实中爱情悲剧的反映,也是青年男女爱情不幸遭遇和奋力反抗的反映。
当然,作为传统流传下来的《白蛇传》故事,毕竟是旧时代的民间文学遗产,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怎样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鲁迅的杂文选材,便是楷模。文中说:“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其实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原文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怀疑与学问 |
下一篇文章: 七根大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