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科目] 语文 大自然的语言
|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一
[标题] 大自然的语言 回声 影子的故事
[关键词] 现代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说明文,首要的是学习文章是如何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为此,建议采用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可以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
1.“大自然的语言”的比喻含义是什么?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如何以优美的语言来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这一
段的句序有哪些特点?
3.从对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什么叫作物候?
4.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利用物候的简便易行?
5.物候的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6.影响物候现象的有几个因素?这几个因素说明排列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7.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8.本篇文章的说明语言很生动,你能举例说明吗?
9.本文举了哪些例子?为什么有的只举一个?而有的则举了两个?
以上的这几个问题既可以作为老师讲述的提示,又可以辅助学生们阅读和编写阅读大纲。
【指点迷津】
学习这单元的课文,要掌握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课文认识,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科学世界。了解有关物侯学、回声现象及影子的基本常识,增强热爱科学的感情、激发钻研科学的兴趣,丰富科学知识。
2.体会《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
3.学习《回声》一文采用生动说明的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4.能够清楚、简洁地表述一件事。
5.掌握有关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的知识,能准确判断多义词、同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6.要学会写读书摘要。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说明文和记叙文两种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1)表达目的不同
说明文一般是对某一客观事物作科学的分析说明,把某种事物或事理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概念、结构、形态、性质、功用、方法以至发展变化等等,获得理性的清楚的印象记叙文一般是对某一个或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把那些人物的事件的具体情景展现给读者,使读者对人物的形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获得感性的鲜明的印象。
(2)表达方法不同
说明文以解说、阐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要求语言简明、准确,并且常常引用数字、事例和图表。说明顺序的组织方法大致来说,安排说明顺序的组织方法有三种:其一是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其二是以空间方位变换安排说明顺序;其三是以事理的逻辑关系安排说明顺序。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体现,学习时要具体分析。
2.说明的一段方法有哪些?
就说明方法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说明法:把一大类中所包含的事物按其不同的特点分成若干小类,使读者既能了解这一大类事物包括的范围,又能掌握其中各小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读起来觉得头绪清楚、条理分明、容易接受。
②举例说明法: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通过直接介绍往往还觉得不能把内容表达清楚,于是就采取举例的方法。至于所举事例的数目,则要看是否能够说明事理。这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③引用说明法:为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常常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作为依据。
④比较说明法: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作比较,突出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显示彼此的异同。
⑤比喻说明法:专借事物之间的相似之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借助比喻,可以把某些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⑥定义说明法:为了说明某一对象,往往需要开宗明义,首先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告诉读者它“是什么”。
⑦数字说明法:运用数字,是精确地科学地说明对象的一种方法。例如《一次大型泥石流》文中通过几个基本数字,从次数、总量、容量、冲击力几个方面总结了这次大型泥石流的情况。
⑧图表说明法: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又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的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等)。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并不是要用上以上所有的说明方法,而是重点使用其中的几种说明方法罢了。
3.为什么称物候现象为“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调节各项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本来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等,也能向人们传递某种消息,预报各种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应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这就好像是大自然也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与人交流思想一样,因此,本文的作者,就用了“大自然的语言”来做这篇介绍物候学常识的文章标题。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起其他的“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来,新颖别致,更富有吸引力。
4.《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除了前边说到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苏醒”对比使用,把大地人格化。花的“次第”开放,让人眼前展现出一幅从“一枝红杏”到“春色满园”的融融春光。以“翩然”状写燕子归来,燕子轻捷、洒脱、优美的体态跃然纸上。以“籁籁”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5.举例说明《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拟人手法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拟人手法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为了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事的意义,把物候说成“大自然的语言”。所举的三个例子都用了拟人手法。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前句说“传语”,后句说“暗示”显得生动活泼,极有情趣。布谷鸟的例子,说法更有变化。如果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改写成:“布谷鸟来了,又好像大自然在唱道要赶快割麦插禾”,那就嫌呆板无味,传情达意差远了。
6.《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在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能向人们传递某种消息,预报各种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种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这就好象是大自然也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与人们交流思想一样。因此,本文用这个题目(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起其他“什么叫物候学”等一类题目,更富有感染力。
7.分析《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顺序。
物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首要的。说明物候学的起源与发展,必然要说到人们观测物候的动机,这很自然的接下去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物候学的其他意义,放到文章最后部分作补充说明。一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也讲究条理性。如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方面的因素,这是一种条理。又如第一部分,先从具体的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接着说明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然后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由现象到联系到概念,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一种条理。
8.《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举例子、打比喻、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不同的事例。如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没有注意到根据物候观测农业季节来得较晚,结束春初种的花生遭受了低温损害。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都举出了典型事例。有的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情况)的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举例时往往又和作比较结合在一起。如说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举出“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9.《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进行举例说明时,有举一例的,有举数例的。文章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为什么要举两例?
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大的规律中有时还包含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
10.分析《回声》一文的说明顺序。
《回声》一文引诗开头,依次说明了回声发生的原理,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的次数的产生,详细说明了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产生回声的原因,然后举例说明声波反射的障碍物不一定是固体,最后指明了利用回声的研究成果。文章例子很多,排列有序。从总体看,首先是分析回声现象;然后指明利用回声原理的研究成果,符合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从分析回声现象来看,先讲一般回声产生的现象──反射声波的障碍物都是固体,然后讲明了特殊的现象──液体和固体也能反射声波;涉及到具体例子时,先讲现象,然后分析原理,从现象到理论,条理十分清晰。
11.《回声》一文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回声》一文用词造句十分准确。例如文章在说明回声条件时有这样一句话:“障碍物离得太近,例如在高墙跟前或室内说话,声音很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差不多合在一起,分辨不出来,便感觉不到回声。”“太近”,近到何种程度?文章怕讲不明白,举例说明,“如在高墙跟前或室内说话”,给读者具体的印象。而且用“便感觉不到回声”,准确说明有回声,只是因为太近而感觉不到罢了。说明回音壁回声原理时,文章用“由于”介词分析其理,而且还用“就跟打电话一样”做比较,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的高超技术。文章例举阿尔卑斯山一个铁路隧道火药爆炸的事实,爆炸声竟传到北方160千米的地方时,用了一个设问句:“声音怎么会跳跃到这么远的地区去呢?”一个“跳”字形象地说明声音飞越过了一片地区,在进行科学分析时,文章特意点明是“瑞士气象学院”的解释,说明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12.《回声》一文开头引用艾青和诗有什么特点?
《回声》一文开头引用艾青的诗《回声》,用拟人手法把回声当成了一个女性,这样原声和回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将回声现象化作一种有趣艺术形象了。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形成的。诗人将障碍物设为峡谷山崖在这寂静的旷野,正是回声现象最明显的典型环境。“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一连几句兼用回环和反复,非常恰当而又有情趣地描写了回声现象。最后一句,“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赋予回声一种鲜明的个性。在这种很有情趣的形象描写中寓含了一种哲理。这首诗如果不看标题,则犹如一则谜语,有一种启智的作用,以此作引子,利用了诗歌艺术形象的魁力,文章一开头就很有趣味性。
13.《影子的规律》引用的故事有什么规律?
《影子的规律》中一个个故事都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都有引人入胜的笔法。第一个故事从外科医生的苦恼说起,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跟着工程师的思索而思索。其他四个故事,归结起来,有一个共同点,即大体上都是先说出利用影子的神奇效果,使读者觉得奇怪,引起好奇心,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样再说出这里的奥妙,就能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4.《影子的故事》在写作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影子的故事》通篇都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把科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兼有科学性和文学性。
五个故事中,有的本来就是一个故事,如少翁为汉武帝演影子戏,有的涉及到一个历史故事,如伊戈尔王子远征;有的本无故事,是按故事的方式编写的,如无影灯的故事,设计了两个人物,编出了对话和心理活动,成了一个故事;又如工程师利用影子检查产品质量,写成参观记的形式,有了对话,有了参观过程的记叙,也成了故事的样子;又如计算月球上山峰的高度,先引探险家的一种说法,听起来也有一点故事的味道。
15.举例说明多义词几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意义一般是由这个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叫做基本义,后者叫转义。例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基本义是战士。
多义词的转义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在基本义或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的。如“跑”的基本义是“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的意思,继之推演为“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的意思,随着又推演出“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的意思等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妙文赏析】
点面结合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百草园。百草园中,那种使儿童感到有趣的景物和地方是很多的,鲁迅先生只重点描写了一个角落。但在重点描写之前,却用生动的语言对园内其它景物描写了两笔。这两笔描写不仅使整个百草园显得趣味无穷,而且也使全文描写的重点得到了突出。让我们再仔细体味一下这一段文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接下去,就是对“泥墙根一带”那具有“无限趣味”的生活的重点描写了。
像这种写法,在很多作家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让我们读一读冯牧的《沿着澜沧江的激流》一文吧,那里面也有这样的写法:
“我曾经在气象万千的长江上航行过,为那烟波浩瀚、壮丽森严的奇景而留连咏叹,胸中充满了壮阔和自豪的情感。我曾经在珠江上航行过,沿着峰连壁立的两岸溯流而上,饱尝过那充满热带情调的绚丽强烈的南国风光。我也曾经在祖国边疆的许多不知名的小河中航行过(如象云南的南溪河和勐拉河),坐在精巧轻盈的独木舟中,在茂密的花丛和藤蔓间逐波而行,‘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林碧峰青,触目成趣。极目所至,都是一片蓬勃的生气,胸中不禁激荡着对于祖国边疆的无限挚爱之情。
但是,我还没有探访过我们祖国最伟大的河流之一──澜沧江。”
接着,作家就开始了对澜沧江激流的细致描写。
为什么作家们在精细刻画某一事物之前,常常要简洁而生动地写一写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其他事物呢?采用这种写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从实际情况来说,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影响着”;从表达效果来说,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显示出生活本身的深广程度,反映出所写事物的全貌情景,而且也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意思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例如,百草园中泥墙根一带是有无限的趣味,但如果仅只局限于这一角落的描写,尽管写得再细致、再生动,也不能展现出百草园的全貌,写不出百草园确是“我的乐园”。同样,如果作家冯牧一句也不描写长江的奇景、珠江的风光和航行于祖国边疆的许多不知名的小河上所获得的感受,那也难以达到歌颂我们伟大而壮丽的祖国的目的,因此文章要达到正确地反映生活,表现出思想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点面结合的写法就常常被作家们采用了。
当然,这种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写法,可以采取多种表达的形式,象上两例那样,鲁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形式,冯牧用“我曾经在……,我曾经在……,我也曾经在……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语言。同学们学习这种写法时,重要的是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而不要机械地模仿语言形式。大家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实际出发,选用最能恰当反映生活、反映实际情况的形式,千万不可用一种固定的格式去套生活。
【思维体操】
开车时间已经过了好久,还不见火车的影子。
旅客说:“你们的火车总是晚点,这时刻表还有什么用呢?”
铁路职员说:“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我们的候车室还有什么作用呢?”
旅客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火车总是晚点,那么时刻表就失去作用了。
你们的火车总是晚点,
所以你们的时刻表失去了作用。
铁路职员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么候车室就失去作用了。
候车室要发挥作用,
所以火车就要晚点。
想一想:旅客和铁路职员谁的推理是错误的?并说说理由。
三、智能显示
【动脑动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翘”字按部首检字法,应查“羽”部,6画;按音序检字法,应查“Q”,在“连翘”一词中,读音为“qiáo”。 ( )
②“窥”字按部首检字法,庆查“宀”部,10画;按音序检字法,应查“K”,读音为“kuī”。
③“嶂”字按音序检字法,应查“zh”,读音为“zhàn g”,它的意思是“像屏障的山峰”。
④“考”字按部首检字法,应查“一”部,5画;按音序检字法,应查“K”,在“考古”一词中,它的意思是研究。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这本书很深,要下功夫学才能懂。( )
②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
③这块花布底色太深,我不喜欢。( )
④马路很宽。( )
⑤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 )
⑥对他要从宽处理。( )
⑦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
3.给下列句子的“打”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字母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小王用力打门,不见一点动静。 ( )
②小苏替老奶奶去打油。 ( )
③赶快打电报让他回来。 ( )
④李明问:“你打哪儿来?” ( )
⑤外面下雨了,你打着伞。 ( )
⑥出门时要打好领带。 ( )
⑦妈妈打的毛衣可真舒服。 ( )
A.系 B.买 C.发出 D.从,自 E.编织 F.举 G.击,敲
4.为下面加点的语素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其后面打“√”。
①轻盈
A.充满( ) B.优美( ) C.多出来( )
②弥漫
A.遮掩,填满( ) B.更加( ) C.遍,漫( ) D.极大( )
③销声匿迹
A.不具名( ) B.不真实( ) C.不让人知道( )
④酷热
A.残酷( ) B.狠毒( ) C.程程深的( ) D.极( )
5.辨析下面同义词。
简单
简略
①两者是形容词。( )
②都说明言语内容不详细事物不复杂。( )
③简单意义范围窄。( )
④简单有草率的意思。( )
分辨
辨别
①都着重辨识出不同来。( )
②两者是动词。( )
③分辨强调把两种以上事物分开认识而不是混同起来。( )
④辨别强调辩论出的目的和结果是看出事物间的不同。( )
气候
天气
①都是名词。( )
②都是一定地区、一定时间的气象情况。( )
③气候一般指较大地区的,较长时间的,较概括的气象情况。( )
④天气指较小地区,较短时间的气象变化情况。( )
发觉
发现
①都是名词。( )
②都指开始知道了隐藏的或没有注意到的事物。( )
③发觉的对象都是可以看得见或可以观察到的情况。( )
④发现的对象都是指可以感觉到的具体情况。( )
6.选出表达最恰当的一句( )。
①虎子回答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迅速又准确。
②虎子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迅速又准确。
③虎子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迅速又准确。
④虎子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迅速又准确。 7.选出与例①或例②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将字母序号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例① 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
例②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备选答案:
A.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点。
E.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叫什么……
F.“我们顶着天啦!”
与例①修辞方法相同的是( )
与例②修辞方法相同的是( )
8.课文选段阅读。
(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
A.本自然段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等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本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举例子 C.分类别
(二)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 就可能避免。
(1)句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是( )
A.损失 B.损坏 C.损害
(2)给这段文字分层,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3)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A.1962年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B.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C.1962年种的花生受到低温的损害。
D.1962年山桃、杏花、苹果等植物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4)选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全对的一组是( )
A.举例子 列数字 下定义
B.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C.作比较 下定义 举例子
D.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画横线的句子,在说明方面有什么特点?
(6)“这种损失”指的是( )
A.花生受到的低温损害。
B.没注意到物候延迟。
C.花生等作物受到低温的损害。
D.没有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
(7)文中加点的字“较”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了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和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份,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十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10月平均同1921到193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1)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取了以下的说明顺序,请找出标志
这些顺序的关键词语,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①空间顺序
②时间顺序
③从主到次的顺序
(2)具体分析3、4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3自然段的语序是以 为序的,由北到南举了两例,第1例
是 ,第2例是 。这段中用了 和 两种
说明方法。
②第4自然段是用了 的逻辑顺序,先说 情况,再说 情
况,这段用了 的说明方法。
(3)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选段中加点字“约”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5)写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后者”和“前者”的具体内容。
后者:
9.课外阅读。
蛙
①蛙善捕食害虫,有益农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蛙还是一位田园音乐家。
②乡村的夏夜,便是蛙的世界。
③当太阳一落山,黄错的薄 (ǎi)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这时候,人要是从田塍上经过,就只听见路两旁卜通卜通的声音。蛙儿们纷纷跳入稻田里去了,蛙声也暂时停息;但是人刚一走过,它们又扯开嗓子,放肆地叫起来了;阁阁,刮刮,果果……
④一到夜里,又高又蓝的天空稀疏地 (zhuì )着宝石一样的星辰( )天边时时扯着鬼眼似的火闪,空气里弥漫着泥土、雾露和稻子的清新气息。夏夜特有像梦幻一样的安溢,使得一切生物似乎都朦胧入睡了,虽有金铃子一类的草虫的丝丝的叫声,但声音那样的细弱、遥远,也像是在说梦话呢。
⑤而这时候,蛙们却叫得起劲极了。无边的田野,一片蛙声,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 )涌。千万只蛙的各自歌唱,却组成一部和谐、动人的乐曲。这乐曲深沉、宏大、雄浑,殷殷洪洪,掩盖一切……
⑥古人称蛙鸣为蛙喜,我想,只有富于战斗性的鼓声,才能绷成这样壮丽的乐曲的。它给人感情上的影响是健康、饱满、乐观,是和平与劳动的生之欢愉,是秋后丰收的喜悦。辛弃疾《西江月》词说:“ , ”。可以说蛙鸣曲就是“丰收曲”。
⑦然而却也有人听不来蛙鸣, (x ián )它“聒噪”。例如韩愈便有诗说:“黾蛙鸣无谓,阁阁只乱人。”我以为这样的人,实在是不懂得田园生活的。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意。
(2)按照注音在文中空白处填字。
(3)在文中,“放肆”的意思是( )。
A.自由自在 B.大胆狂妄 C.无拘无束 D.毫无顾忌
(4)在第⑥段空白处补上辛弃疾《西江月》词中恰当的句子。
(5)第⑥段中的“它”指代上文的 。
(6)文中第⑥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7)第④段并没有写蛙,其主要内容写的什么?这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划分本文段落,正确的一种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的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外,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给这段文字概括大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沙漠怎样危害人类
B.沙漠危害人类所用的武器
C.风沙进攻所采用的方式
D.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2)这段文字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分类别 D.打比喻
(3)下列词语按照所指范围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沙漠 ②沙丘 ③沙丘链 ④沙粒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11.作文。
用四五百字写一件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或一件生活用品,在写作中要适当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文知识,注意说明对象要准确,要正确地使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除准确外还要力求生动、形象。
(附参考作)
台灯
台灯是一种小巧的照明工具,它光线集中,适用于个人的夜间工作与学习。
一般的台灯可分为灯座、灯柱、光源、灯罩以及电线插头五大部分。
我家有一只台灯,灯座及灯柱都是用质地细密的黄杨木雕成的,上面涂有油漆,呈杏黄色。
灯座长约21厘米,宽约11厘米。它的表面雕成一块凹凸不平的山石形状,在石块的缝隙间可见一些“细嫩的奇花异草。”灯座的上面站着一大一小两只梅花鹿。那只驯顺的大鹿,四腿叉开,一前腿直立,另一前腿向里微屈。它竖起树叉般的长角,昂首远眺,神情安详而平静。靠近大鹿的前腿下,天真可爱的小鹿胖乎乎的,微弓着身子,扭头仰视大鹿,显出怪亲见的样子,好象在撒娇似的。大鹿的前蹄旁安着灯的开关;灯座底面,装有四只虎爪般的脚;中央开了个洞,从里面接出一根电线,电线的另一端是插头,可接通电源。
灯柱雕成一棵古松,中空可通电线,高27厘米,耸立在大鹿的右侧。粗糙的树皮象鱼鳞片,树干被野藤缠绕着;树枝弯弯曲曲,长着茂密的针状叶;枝叶之间,还长着一簇一簇的球果,好似粒粒珍珠在树影里闪光。
灯柱上端的胶木插口上,安着一只40只光的白炽灯泡。灯泡上架着一个斗形灯罩。灯罩的直径上端约10厘米,下端约20厘米。灯罩分三层,里层是铁丝架,中层是硬纸板,白底上画有几枝翠绿的竹叶,外层再蒙上一层轻纱,隐隐约约透露出里面淡淡的竹影。这灯罩就好似一顶礼帽戴在灯泡那光光的脑袋上。
当你打开灯时,柔和明亮的灯光照在两只鹿的身上,细细的茸毛和点点梅花斑清晰可见。它们仿佛是早晨在一个森林里,正尽情地玩着呢。
这个台灯高才40厘米左右,却雕刻得如此精致。它既实用又美观,显示了我国雕刻工人高超的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简评】
这是一篇用静物写生方式介绍物品的说明文,本文在介绍我家的台灯之前,先简括地说明一般台灯的用途、构造,说明台灯一般可分灯座、一灯柱等五部分,先给人以整体印象,又解决了后面着重介绍雕刻工艺、略写照明结构的矛盾。
正文写我家的一只台灯,文章安排类似《核舟记》:先总说,中间分层详细介绍,最后概括台灯的高度。中间分层说明按台灯结构由下而上,先灯座,次灯柱,再写光源,后写灯罩,层次非常清楚。在介绍这些构造时详略安排也比较合适,全文以灯座和灯柱的雕饰为重点,对灯座的雕刻介绍、得尤为细致具体:如写大鹿“昂首远眺,神情安详而平静”,写小鹿“胖乎乎的,微弓着身子,扭头仰视大鹿,显出怪亲昵的样子,好象撒娇似的。”活脱脱地写出了鹿的神态、感情。在重点写雕刻的同时,其它设备也没有遗漏:如说明大鹿的前蹄旁安着灯的开关;灯座底面中央有洞,中间接出一根电线等等,使全文详略得当。
在说灯柱时,先写名雕成古松,中间插进一句话介绍它的内部构造和位置、高度,接下去再说古松树皮粗糙,上下不太连贯。如把灯柱的高度、位置、内部构造放在雕刻情痴的前面或后面,文意就更加顺畅了。
【创新园地】
关于“二”和“两”这两个字,我们经常听说:“二位慢走”、“来了两位客人”,那么请你指出这两个字的区别。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铁路职员的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候车室是供旅客候车时休息的场所,而不是为火车晚点而修建的。
【动脑动手】
1.√ × × √
2.①高深,深奥 ②深厚 ③颜色重 ④横的距离大 ⑤放宽,使松缓 ⑥不严厉,不苛求 ⑦宽裕,宽绰
3.①G ②B ③C ④D ⑤F ⑥A ⑦E
4.①B ②C ③C ④C D
5.(1)①√ ②√ ③√ ④√ (2)①√ ②√ ③√ ④√ (3)①√ ②√ ③√ ④√ (4)①× ②√ ③× ④×
6.③
7.B E
8.(一)(1)B (2)A (3)C (二)(1)C A (2)一层是1、2句,举例说明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二层是第3句,按照往年的播种日期种的花生,受到低温的损害。三层是第4句,只要注意物候的变化,损失是可以避免的。(3)B (4)D (5)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的重要性。 (6)C (7)不能,“较”来修饰“晚”,说明不是很晚,如果把“较”字去掉,时间比较晚还是很晚,这个时间概念就模糊不清了。 (三)(1)①纬度经度 高下 ②古今 ③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2)①空间 大连与北京相比;烟台与济南相比,举例子,作比较 ②从一般到特殊一般 特殊;举例子 (3)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4)去掉不好,因为“约”表示大概的意思,是一种猜测,这个字说明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大约有一度左右,并不是整好一度,如果去掉就成了确定的一度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
9.(1)辰(ch én)迸(bèn g) (2)霭(ǎi)缀(zhuì)嫌(x ián) (3)D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一片。 (5)蛙鸣、蛙鼓或壮丽的乐曲。 (6)排比、引用 (7)写夏夜田野的美丽和安谧,与下段写蛙声的殷殷洪洪对比,更衬托出蛙鸣曲的壮丽。 (8)A
10.(1)A (2)C (3)B
【创新园地】
这两个字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二”用于读数目字,用于序数。“两”不能这样用。
2.“二”用于小数和分数;在多位数中,一般用于十和百前面,十、百、千、万、亿后面,也可以用于千、万亿后面。但是“两”不能这样用。
3.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面多半用“二”;在种种度量衡的后面,在“两”的前后一定用“二”。
4.“二”一般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偶尔只是说:“二人”。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原文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图文][科目] 语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 |
下一篇文章: 《卧看牵牛织女星》练习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