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中考 >> 语文学习教案 >> 正文

 

李杜诗五首

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涵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示例: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漳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在丞文二十二韵》)中,白鸥是青年时期杜甫“英锋俊彩”的象征;但在这首诗里,它已成了漂泊无定的动物了。
   体会诗中词语的推敲。
   示例:《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挥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五)赏读《登岳阳楼
   l、知人论世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本诗。
   示例: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被洞庭潮分裂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就像在洞庭湖上飘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讯,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戎马战乱仍然在关山的北面,倚着栏杆我止不住泪水奔流。
   4、赏读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绝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先对本诗的层次内容进行分析赏读。
   示例: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昵,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舍,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入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漂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宇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本诗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见“有关贤料”)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脑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试就此点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1: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
   示例2:第一层的“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景人的一路坎坷就决定了他悲凉的心境。“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心事。绵延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单凭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也只能齐聚于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将山川日月在笔下运转飞驰,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诗的背景色调也由此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示例3:《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
峨眉山月歌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请
 

板书设计二:
春夜洛城闻笛
闻 笛声(杨柳曲) 凄清哀婉 思归居土
 

板书设计三:
客至:喜,情致理趣,清新明快。
 

板书设计四:
景——“独夜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李杜诗五首,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威尼斯商人(节选)
    《雪》四人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
    项链
    短歌行
    议论文说理技法解析探讨
    《团圆》
    《采薇》
    再塑生命
    祝福
    老王
    生命与和平相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回延安
    论美
    桃花源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
    散文家谈散文
    《成功》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谈读书
    行道树
    纸船
    陈毅市长
    旅鼠之谜
    守财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谈语言
    收集家乡的谚语
    《七律·长征》
    食物从何处来
    枣核教学设计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曹刿论战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离骚》教学实录
    马说
    幽径悲剧
    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
    陈奂生上城
    雨说
    社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写作实践
    菜园小记
    沁园春·长沙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单元教学设计
    夏之绝句
    单元探究性活动 八(上)第一单元:…
    福搂拜家的星期天
    沁园春•长沙
    孔乙己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繁星
    白杨礼赞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扁鹊见蔡桓公
    《江村小景》
    捕蛇者说
    《江村小景》
    《呼兰河传》
    11、中国石拱桥
    汉魏晋诗三首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
    游记小品两篇《游高粱桥记》(袁宏道…
    《黄果树瀑布》
    沁园春•长沙
    《论语》十则
    《热爱生命》教案
    《斑纹》教学设计
    《送行》
    英雄潇洒走苍穹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苏武传学案
    斑纹
    《西地平线上》备课
    《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我的第一本书
    作文指导——学写现代诗
    《故乡》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巍巍中山陵
    新闻两篇
    《绝版的周庄》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赵普
    中国赴南极考察简介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藤野先生
    我的母亲
    白洋潮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