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想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并能放心大胆地站起来,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要比教师讲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思考、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而不是等什么权威来给他们做定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敢问了,多问了,我们呵扬并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疑处见疑”,等等。人时学生难免会说出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以观念的想法,教师应该说“不”。从而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在元认知的层面上,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走出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学会进行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既能按定势、惯性思考,也能变向、换位思考。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讲解要得法、精当,更多的是要点拔、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见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诱发学生,引导学生发问。 1、课文题目开导思索。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学生就提了“题目中的‘铭’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描写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颂扬呢?”“作者笔下的陋室简陋吗?”、“作者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已经抓住了文章的学习要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就简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 2、课文内容展开自问。具体讲析内容时,教师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问,提出问题,再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杨礼赞》第七段的精读,分层之后让学生自提问题。第一层,学生就会提出:“‘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样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第二层,学生也提出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样揭示的”“这几句话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象征”等问题。尔后展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讨论生疑、质疑索明,自主解决问题,学得主动、积极、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课文学后发散延伸。课文学完之后,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课文内容、写法及感受出发。引发遐想,延伸拓展,学以致用。通过学后发问,畅谈感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如学完《愚公移山》这一课内容后,课堂上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愚公”真的不愚智叟真的不智吗?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干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在的力气挖山移山呢?既然搬家更便捷,可毛主席为什么还要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如今,我们学习这一课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吗?通过这样一些思考发问、讨论解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课文的主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把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重视发问,养成质疑习惯;想方设法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使得他们想问、敢问,会问、善问,主动探索,积极展现。学生不时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就经常能够享受到学生奇思妙想的欢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定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一定能激发出应有的耀眼火花。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8 08:59am 引用“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我觉得 絮影萍踪 老师的这个问题还是很好的,紧接着还会告诉学生不要学作者空叹息,应该马上找些东西搭在房屋上,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熬过这一夜,天亮后再想其他办法。
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是受了干《斑羚飞渡》课堂实录的影响。
请高手指点~~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0/18 09:38am
下面引用由草在 2004/10/18 08:59am 发表的内容: 引用 紧接着还会告诉学生不要学作者空叹息,应该马上找些东西搭在房屋上,有一块干燥的 地方,熬过这一夜,天亮后再想其他办法。
我倒以为这样的这样的导向会让课堂失去诗意,毕竟,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在搭房建屋上。
再则,如果杜甫是空叹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告就大打折扣了。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0/18 10:32am 继续发言。声明一下,前面的发言是抛砖引玉之用,目的要吸引大家的眼球,提升絮影老师及同事的知名度的同时,顺便把自己也放在焦点位置上,一石三鸟,不亦乐乎——所以,絮影老兄莫生气,老弟给你一颗糖吃哦~~~
毓君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了,诗歌教学怎么样才有诗意,是不是要把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感受出来作为目标,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评价诗意? 我个人不反对人应该诗意地生活,这是理想,很美丽的空想。永无实现的可能。但是我们可以去感受,去想一下,哪怕阿Q一下,也没啥不好。我在课堂经常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但是我在生活中却常常忧伤、郁闷、无奈、无助。因此,一方面继承我思维的惯性,让学生去感受诗意,另一方面不免牢骚满腹,告诉学生看清诗意背后的社会刀剑。 我想这两者并不矛盾。 顶部 絮影萍踪 发表于: 2004/10/18 09:04pm 东方不用安抚我啦,早给你打击得麻木了呢:) 说实话,作为一个过渡环节,作为一个铺垫,我也觉得这个设计并不高明。学生会回答什么都在老师的埋伏圈里,难以翻出新意来的。(仅就作秀而论啊) 顶部 月无影 发表于: 2004/10/20 12:52pm 很传统的诗歌教学,从语言入手,到诗歌的意境。 最喜欢最后老师小结,展得顺展得开~ 顶部 lvwenke 发表于: 2004/11/27 07:28pm 没有翻译学生会不懂! 顶部 冬夜寒雨 发表于: 2004/11/28 10:08pm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我觉得对“归来倚杖自叹息”句的分析有异议:我觉得对于儿童的“抱茅入竹去”这些做法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要么说他们只是不懂事,要么说他们只是顽皮,要么说她么个根本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伤害。所以作为杜甫本人如果说对此而由衷的忧愁叹息是正常的,也只是那是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所致。当然儿童的做法他肯定不舒服,但是非要说“人欺”“人情冷漠”这些话,我觉得是不是有些牵强。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以儿童这滴水反映整个社会太阳的光辉的。鲁迅先生尚且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的呢。不要“生硬“的来“联系全文主旨”方式分析文章。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教材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盖玉春《武技》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