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清高》教案
|
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E、总结
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与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会趋向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与社会地位。它只代表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自我意识和性格的一种自然体现,它拒绝平庸,蔑视媚俗,鄙弃愚腐,因此总要伤人,因此总被人敬而远之,更是失宠于权势与财富。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现象,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两篇文章(看附后资料1、2则)
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应以道德滑坡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代价。恰恰相反,社会越进步,市场经济越完善,道德水平应当越高,人格和尊严越应被人所重视。在各种机遇、选择、挑战接踵而至的时候,能正确地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保持清高的品质,那就十分可贵了。
五、作业布置
以清高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板 书
1、释清高 2、许由是第一个清高之人
3、清高与富贵无缘 4、陶渊明是突出的庯正的清高者
5、要获清高之名还须有才 6、古代对清高的评价是很严格的
7、古代对清高的评价又是很模糊的 8、“清高”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
难得清高
“就你清高!”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清高的品性如此可贵,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某些人讥讽的对象?也许这就是文化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表现吧?如今在一些地方,物欲横流、官欲膨胀,追求升官发财、及时享乐和奢华气派,已成一种时尚,“清高”自然也就黯然失色,被弃若敝屐。词语命运的变化,不过是荣辱毁誉的价值观变化的一种折射罢了。这是清高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风尚的悲哀?
က 社会的变化,毕竟不是个人意志容易左右的;但也因为许多时候,现实总让人难以清高,所以更显得清高的可贵。看看那些原以清高为本、为荣的人们是怎样厌弃清高,怎样与䭪风同流以至走向腐败堕落的历程,你便不难明白:在处处诱人、迫人不清高的境遇中,要保持清高有多么不容易。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么?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太冒“傻气”了么?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干部要想得到提拔,得会“跑” 、会“送”,打通各种“关节”,而清高者不跑不送甚至不知“关节”何在,那自然只有“老死枥下”的份儿,而且还会被讥为“不识时务”。再如,有些研讨会、纪念会送“红包”、“纪念品”已是惯例,大家都笑纳了,你却偏要谢绝,这既使主办者为难,也让“笑纳”者难堪。这时候,人家说一声“就你清高”还算客气呢!
由于清高者“不合时宜”,随大流者可以获取的许多“实惠”他们往往难以得到。一个人若能自甘承受这一切,非有鲁迅所赞赏的“不合众嚣,独具我见” 的精神不可。倘若有一天你突然“醒悟”,不愿再“吃亏”、受讥讽,而要和别人一样求“实惠”和好处,那就是你开始“随波逐流”了。现在,许多地方坚守清高者之所以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他们受气吃亏太多,而被迫从众随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缘故。人们会想:既然许多人都可以不清高,而且过得有滋有味,我又何必再“犯傻”呢?清高之难,也就在这里。而当鄙弃清高之风盛行时,这社会风尚之衰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守清高者还是常有的。王彬彬在他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乞丐的清高”的故事:有个“知青”和同伴到小饭店吃饭,突然背后有人把他从裤兜里掉落在地上的两元纸币放在了他面前。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站在他身后等着吃他们的剩饭的乞丐。那年月,对一个乞丐来说,两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奉还了。作者由此感慨道: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可活得清高,也仍须活得清高的。这乞丐远比当今一些蝇营狗苟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更懂得清高!这件小事告诉人们,能否坚守清高,关键在于你是否执著追求,而并不取决于客观境遇。
需要指出的是,清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搀假者,更会令人不齿。
清 高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做。
高做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常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清高相去甚远。
清 高
随随便便不会有人说你清高,除非你真的潜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并与世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想到清高,我就想到大山,想到原始森林,一条小溪由上而下,汩汩流淌,诉说着孤独与寂寞,若隐若现的白雾在林中缭绕,透明而神秘。清高是清幽而高洁的境界,像山样具有涵养,谁也不知其心中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其不苟言笑,却无所不晓,一鸣冲天。不要以为读了几本书,行了几段路就能清高了,更重要的是洋溢着的那种气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洒脱和深远,让你不能忽视,不能侵犯。
在别人看来,清高应该享有辉煌,可事实上却总与辉煌有一段距离。古代的清高作派,往往擅于琴瑟和鸣,吟诗作赋,而郁郁不得志,徘徊山水,讥笑尘世。你能感受到仙风猎猎,历史的烟尘拂动。有许许多多高才之士,远离名利,抵达山林,与自然交汇,度过离奇的一生。清高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景仰,而自己是否饱受着心的修炼的折磨呢?我不知道这种清高是否美好,尽管被山清水秀浸染,可他们的才气也随之被岁月一点点剥蚀,无声地传递给人们腐朽的气䁯。
不知是清贫之后才会清高,还是清高必生清贫,清高与富有很难有缘。于是清高需要占据精神的丰富,坚守人粮,在心的田野里他们收获了更美好的食粮。如果你执意清高,就要有忍受清贫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奇迹,否则清高就是迂腐。美国作家爱伦.玻晚年一贫如洗,一家杂志社刊登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给贫困的他捐助钱物。这封请求施舍的信使爱伦·玻怒不可遏——他认为凭他卓越的文学贡献,美国政府应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政府却粗暴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当希望破灭之后,他先前的怒不可遏显得多么的脆弱!
清高的人有时自鸣得意,得意的是自己的知识品味,不屑与流俗为伍,有点冷眼观世的味道,而拥有知识的最大一群当然是知识分子,他们是清高的最大一群,知识给了他们清高的门票,可似乎他们谁也没有放弃权。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你在矛盾中生活着,让你在不知所措中抓到个点小小的幸运也当作天大的恩惠。如果你是属于有知识的那一类,清高是错;不清高也是错。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也被人用清高锻炼过。记得有一位家长诚惶诚恐地送我一件礼物,我不识时务地拒绝了,他背后大说我是假清高,扫了他的面子。可是据传,而今的各种市场,最怕老师光顾,慨叹老师再也不清高了,买小菜都斤斤计较,你是清高一族,你不上当,大家似乎不会心安理得。很多的人都不愿和清高的人同事,觉得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差那么—根神经。这个时代的人很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教材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漫话清高》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
下一篇文章: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