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礼赞
|
查询课文教案解析的详细结果
|
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
5.散文分类及特点: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景状物,但所写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将记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含蓄隽永;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形散神聚。
三、课中探究
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_____________
(2)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是____________
(3)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____________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黄绿错综、坦荡如垠的高原;(2)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是:笔直向上、力争上游;(3)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坚强不屈、团结进取。
2.课文第五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来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将白杨树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的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3.第八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7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本段,作者首先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又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着笔,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4.课文第十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又采用了什么手法?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赞美了白杨树。具体说来,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课文标题为《白杨礼赞》,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还有结尾写到楠木,又有什么用意呢?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诸多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二是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文章主题作铺垫。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散文的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
6.本文写白杨树有扬有抑,富于节奏感。如写高原景色,先写它的“雄壮”“伟大”是“扬”;接着写它“单调”,令人“恹恹欲睡”,是“抑”;最后,写突然出现傲然耸立的白杨,令作者惊奇,又是“扬”。在变化中突出白杨的风姿。以此为例,分析下边一段文字。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7.试对本文的抒情线索作点具体说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对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四、课后巩固
同文互读
白 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文教案解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白杨礼赞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孔乙己》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我的空中楼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