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布特勒的信
|
查询课文教案解析的详细结果
|
有的学生认为
这样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等等。
3.从文章中简单地归结出:因为圆明园是
东方艺术的典范,代表了幻想艺术的最
高成就。
4.通过教师的补充,对作者的意图把握得
更准确,增强自己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
意识。
5.有感情地读完课文的有关部分,在读的
同时认真体会圆明园的奇伟瑰丽,体会
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想象力的丰富,同时
为它惨遭劫掠而感到痛惜不已。
6.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
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
而建呢?试让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
7.对学生的回答作补充。让学生看第
三段最后几句话,指出:这几句话说
明圆明园闻名中外,它不仅属于中国
帝王而且属于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它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
界艺术的奇葩;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6.学生大多都是从文章中找到原因。
7.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的想法,
看自己的想法同教师的讲解有什么出
入,并对其中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
向教师提问。(对此问题的理解教师对
、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三、从对事件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态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
作用?(这个问题很简单,不必提示)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欣赏作者的
语言特色,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英法联
军的丑态的。
3.让学生阅读文章第六段,提问:这一
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七段作者所说的
“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分别指的是
谁7
.5.提问:作者在第七段最后要表达什么
观点?(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联系作
者不把圆明园当作清代帝王的私有
财产,而当作人类的创造来看作者是
怎样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
6.作者作为一个法国人,在第八段中对法
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
可以表现出来?试让学生找出来。
7.总结全文:作者对这次远征中国的态
度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异口同声地回答: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作者说笑般的描绘中,体会到作者对
英法联军的极大讽刺,和作者的思想产
生共鸣。
3.回答:反语的修辞方法。 、
4.联系第七段最后一句,回答出:“治人
者”指的是政府,而“治于人者”指的是
人民。 ‘.
5.在教师的提示下得出:要把政府和人民
分清楚。圆明园被毁是当时英法帝国
的罪行,英法人民对此没有责任。人民
并不希望这样,不要把罪行加到英法人
民的头上。
6.从“赃物”、“富丽堂皇的破烂”、“解放了
的干干净净的”等词句中看出作者认为
这是法国政府的耻辱。
7.对前面教师讲的进行回顾,积极回答问
题。
本节总结
本课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书信,反映了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及对圆明园遭到焚毁的痛惜,表达了作者对两国政府所犯下的罪行的痛斥,极其鲜明地表示出了自己的态度。 ’
板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雨果历史上的圆明园:作者想象的圆明园:现在的圆明园:布特勒的态度:作者的态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这样的课文,要结合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料,如:图片、影音资料等,达到烘托气氛、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的目的。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给加点的字注音。朱鹭( ) 箱匣( ) 晨曦( )2.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这次远征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与提示:极大讽刺和强烈谴责。3.圆明园在作者眼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案与提示:东方艺术的奇葩,世界艺术的典范。◆个性练习设计1.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从中得出的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答案与提示:落后就要挨打。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答案与提示:艺术是超越国界的。3.谈谈你对作者的这种不为当朝者讳的精神的见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学会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学会发挥超人的想象力,更要理解和认同作者站在全人类高度看待人民创造的艺术的态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放眼世界的眼光。
补充资料
雨果(1802——1885),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城,1814年定居巴黎。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52年拿破仑第三恢复帝制,大肆镇压革命群众,雨果因激烈抗议而遭迫害,流亡国外近20年;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现实。1870年,雨果重返家园,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雨果痛逝于巴黎。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文教案解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给布特勒的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
下一篇文章: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