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不合理。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离别”。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影片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母亲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因而导演要求每一部门的创作人员把精力和功夫放在本部门一点一滴的工作上,调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内在感情因素为影片的总的感情基调服务,于是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以及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一起汇成情感的巨流。正如导演所说:“很难设想,如果没了小油鸡、小秋千,观众只会凭妞儿的伤痕同情她;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送丈夫等等,观众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城南旧事》以其清新、淡雅、隽永的散文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送别》简介(《城南旧事》插曲 )
J.P.奥德韦 曲 李叔同 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乡。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作者邮箱: CHENYIXIAO168@163.COM
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城南影剧院,是合肥城南很多居民记忆中的“城南旧事”,承载了城南地区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回忆。然而,风光一时的城南影剧院这些年可谓饱经沧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改建成了溜冰场。
如今,溜冰场也已经停业。一位家住卫岗的陈先生打进本报热线,提议重建城南电影院,再现“城南往事”。
据悉,街道正准备开发,今年上半年将会有开发方案。
城南影剧院承载着难忘的“城南往事”
城南影剧院位于望江路和合巢路交叉口处,这个当时的乡办电影院(现归望湖街道)于1984年投入使用,迅速红极一时,受到了合肥城南地区居民的喜爱。
每逢《人生》、《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好片上映,电影院的1200多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售票窗口开门前几小时就有人排队……城南影剧院成了城南人民心中的“城南往事”,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与之紧密相连。
陈先生家住卫岗,对城南影剧院有着深厚感情:“当时我们这些附近居民,看电影都不用去市里,都是到这家电影院看。大概是十年前,电影院由于生意不好倒闭了,把座位拆掉改成了一个溜冰场。但是最近,溜冰场也停业了。”
计划中的24层文化中心也泡汤了
3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城南影剧院旧址,看到的是一片荒废萧索的场景:影剧院大门紧锁,大院内污水横流,地面垃圾散落。
城南影剧院的书记彭克银告诉记者:“大概是1989年左右,影剧院的生意就不行了。以前经常满座的千人大厅只能坐到二十几人,看上去都凄凉。后来,影剧院就改成了溜冰场。”
2007年左右,城南影剧院曾有过一次机会。彭克银说:“我们引来了投资,准备耗资8000万修建一个24层的高层建筑,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中心。当时协议都签过了,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最终还是泡汤了。”彭克银表示:“真是可惜了,当时如果把这件事办成了,影剧院也不至于成这个样子。”
街道正考虑开发,上半年将有结果
包河区望湖街道经济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街道正在准备对城南影剧院进行开发。这里的土地一部分是国有的,一部分是集体的,等我们把相关产权关系理顺了,就会想办法对这里进行开发。”
彭克银告诉记者:“春节前后,街道就在考虑对此进行开发了,大约今年上半年就有结果。”而当记者问到这里的开发是否考虑以影剧院为方向时,彭克银表示:“现在还不清楚,街道只是在做前期工作,未来是写字楼还是文化中心,还没确定。”
“城南往事”能否重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夏有俊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