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财奴
|
查询教案教学设计2的详细结果
|
画式的夸张人物,也不是他事先想了好多办法来骗女儿,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本能。这里作者写出了这种赤裸裸的对金钱的攫取和占有,写出了金钱对人灵魂的腐蚀,对人性的扭曲。读小说,展开想像,再现形象之后,我们就获得了丰满的感受,激起了我们的感情,获得心灵的共鸣。
二、讲析第四部分:
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勾画重点,加上批注。
提问: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有没有改变?有哪些动作和细节能反映他性格的?
讨论归纳:没有丝毫改变,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过许多传神的细节来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转椅在壁炉与密室的门中间推来推去;听到一点儿响动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连狗打呵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把钥匙藏在背心里,不时用手摸一下。这些细节深刻传神,反映出葛朗台在风瘫的晚年依旧固守着那守财奴的本性。作者在语句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三、析葛朗台临死前这一部分。
1、 提问: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些最后的努力送了它的命。目不转睛的眼神,抓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分析:参考启东p86页。
2、小说写了两个人的死,一是葛朗台的死,一是葛朗台太太的死。写两人的死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两个人都有遗言,遗言都是对女儿说的,两个人的遗言都是他们人生哲学的直白。看看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之后,推举一个同学发言。(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分析:两个人的遗言内容不同。
葛朗台太太的遗言中说,“幸福只有在天上”,她向往天国,她拿对天国的向往作为摆脱现实的苦难的途径。对天上幸福的肯定,实际上是人世间的否定。在课文中,葛朗台太太是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城,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
鸟之将亡也,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可是葛郎台临终前,当女儿提出要父亲最后为她祝福时,他却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在他的心中没有妻子,没有女儿,没有一般人临死前的向善,惟一占据他心田的是财产、是金子。至死不变的守财奴的本性表现得多么突出!两人的遗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
3、第二,作者对两个人的死都有评价性的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分析:作者对两个人的评价也不同。对葛朗台太太的评价是赞扬,而对葛朗台是讽刺、批判。
4、由此可见两个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对比。作者对她是充满同情和赞美的。她是美的化身、善的化身、是人性的化身,在她临死那一段里,有这么一些句子:“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但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扬超阶级人性和宣扬宗教道德的局限性。作者批判、揭露的是葛朗台,他是丑的化身、恶的化身、是兽性的化身。作者拿葛朗台太太的美、善、人性去对比葛朗台的丑、恶、兽性,以此揭露批判金钱社会的罪恶。
四、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文章反映的主题。
明确:
形象特点: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
主题:通过对葛朗台这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积累期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2 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人生与追求”。
【板书设计】
守财奴
第一部分: 交代葛朗台其人 (爱财)
第二部分: 抢夺梳妆匣 (贪财)
第三部分: 诱骗继承权 (骗财)
第四部分: 看守密室 (守财)
第五部分: 临死嘱咐 (迷财)
作者邮箱: cwjzqf1974@163.c0m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教学设计2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守财奴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凡高传》 |
下一篇文章: 边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