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卜算子 咏梅 一.学习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⒉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⒉理解词的思想内涵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⒈读读毛泽东诗词。 ⒉背背学过的诗词。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⒈背一背我们学过的词。 ⒉说一说你知道的词牌名。(忆江南 如梦令) ⒊今天学一首毛泽东主席写的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⒋说一说哪是词牌名,哪是词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一读。 ⒉想一想词中主要写了什么? ⒊检查初读情况。 三.了解陆游的《咏梅》。 1、《卜算子 咏梅》是毛泽东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所以我们在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时也应读一读陆游的原作。 2、学生自由读一读陆游的词。 3、了解词的大意和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4、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我们读毛泽东主席的词有这样的感觉吗?毛主席在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呢?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指名读词的上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可出示挂图、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⒋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凌寒独放、不畏艰险) ⒌齐读。 ⒍试背。 ⒎试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添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阕。 ⒉齐诵一遍。 二.继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⒈自由读读词的下阕。 ⒉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⒊指导朗读。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⒋齐读。 ⒌试背。 ⒍讨论: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⒎感情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⒈朗读后指名配乐背诵。 ⒉集体齐背。 四.总结。 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 梅花的品格:不畏艰险、凌寒独放、不居功自傲。 五.课外扩展。 ⒈读读背背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⒉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六.作业。 预习第二课。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本课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描写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李大钊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自由朗读课文前面的预习部分。 2、读题,谁回忆谁的什么事? 二、出示李大钊画像,根据课前搜集,谈谈李大钊事迹及生平。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生字的写法、读音,区别字形。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待 dai dai 强qiang qiang 夹jia jia 3、理解词语。 幼稚、军阀、恐怖、严峻、会意、沉着、一拥而入、宪兵、绞刑、娱乐、僻静、匪徒 四、师范读课文,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五、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分段。(除课文开头外,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分)说说段意。 六、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品读课文。 1、"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指名朗读第二段(被捕前)。 (1)被捕前的局势怎样?(严重)从哪儿看出? (2)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表现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父亲说的话。 (4)父亲为什么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5)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6)说说段意。 3、感情朗读第三段(被捕时),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语言、神态的句子。 (1)自由朗读。 (2)表情朗读。(读出宪兵、警察的穷凶极恶;阎振山、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4)说说段意。 三、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指名朗读第四段(被捕后法庭上)。 1.将描写李大钊同志的有关语句画下来,重点朗读,然后分析体会。 (1)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平静而慈祥的脸"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面对哭泣的妻子儿女,父亲只是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他脸上的表情为什么非常安定、沉着? (4)在敌人面前,李大钊的表现怎样?课文前面哪些地方还写到他的表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5)深入领会李大钊对亲人和对敌人态度的截然不同。 2、概括段落大意。 三、指名朗读第五段,思考并讨论。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舅老爷"、"我"、"母亲"三个人悲痛心情的句子。 2、找出相照应的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3、再次感情朗读,概括段落大意。 四、总结回顾,深化理解,学习表达。 1、朗读全文,概括李大钊同志的优秀品质。 2、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面对李大钊的画像,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画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抄一抄需要积累的词语。 五、作业 1、册。 2、预习《灯光》。 3、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释题。 作者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的内容与灯光有什么联系?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分好段落。 (课文的首尾写现在,中间写往事。) 三.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再次快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2、读读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3、 再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5、读读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五.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自己最感动的语句。 2、当你看到万家灯火时,你都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4、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5、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为人民服务"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7、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张思德同志生平。 8、完成预习。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出示张思德画像. 说说你所查到的资料. 二.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准确。 2、理解词语:五湖四海、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泰山、鸿毛、哀思、卖力、彻底。 三.自由朗读课文. 3、认真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围绕什么讲的,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4、给课文分层.(四层或五层) 5、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质疑问难. 四.总结.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画出中心句。质疑问难,读议课文。 二.读议第一段。 1、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是什么?宗旨是什么/ 2、这层提出了全文的中心,想想这个中心是什么? 3、联系张思德同志和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说说怎样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4、小结:这一层讲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三、读议第二段。 1、你是怎么理解司马迁说的这句话。 2、人的死有哪两种不同的意义?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3、张思德的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4、小结:这一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四.读议第三段。 5、指名读,找出本层中的关联词,并说说有关句子的意思, 6、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批评? 7、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有什么好处? 8、小结:这一层讲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五.读议第四段。 9、这一段写什么? 10.我们这个队伍的共同革命目标是什么? 1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12.给我们这个队伍里死去`的人开追悼会有什么意义? 小结:这一层讲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六.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总结: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第五课。 板书 不怕批评 为人民服务 不怕牺牲 不怕困难,团结互助 5、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二、重难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课前准备。 1、感情朗读。 2、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的大意。 (三)谈谈你所收集的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四)理解诗的内容。 1、读诗,想想各节写什么? 全诗共六节,第一、二节写追求延安精神的急切心情;第三、四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 2、分小组质疑问难。 3、讨论: (1)作者到底追寻延安什么? (2)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象征着什么? (3)"永远告别"与"却忘不了"、"丢掉了"与"却不能丢"是否矛盾? (4)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纷纷奔向延安? (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标出韵脚"ang",朗读时,韵脚要加以突出。 3、这首诗多用排比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自由练读。 5、指名感情朗读。 6、全班齐读。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积累 运用一》。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背古诗,了解词写作的时代背景,领略词中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了解延安孩子们的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并动笔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指导学生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重难点: 1、读背古词,了解词中蕴含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2、阅读短文,体会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3、引导学生看懂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读""背"和"阅读"部分。 二.完成"读""背"部分。 1、师吟颂激趣引入。 (1)师吟颂。 (2)同学们,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33年夏所写的词,大家想进一步学习它的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写这首词的吗?好,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菩萨蛮 大柏地》。 2、师板题,简介题目。 3、生简介课前收集的资料。 4、生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5、自由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 (2)讨论。 (3)汇报。 6、理解:"装点此关山"的是累累弹痕,怎么会更好看? 7、指导朗读,读出词的豪迈。 8、指导背诵。 9、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读自悟,阅读毛主席的其它作品。 三.完成"阅读"部分。 1、回忆本单元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引入。 2、揭题,板题。 3、根据课题展开想象: 延安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的生活呢? 4、指导观看录像,从直观上感知延安孩子的生活。 5、自由读文,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字意。 匮乏:缺乏。 窑洞:特为住人挖建的洞。 熠熠生辉:闪光发亮或闪耀的光彩。 (2)默读课文,划出成语,积累词汇。 "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如饥似渴、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小心翼翼"这些成语都体现出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焕然一新、熠熠生辉"写出了图书馆在新书的装点下的全新面貌。 "千方百计"写出了领导对孩子们的关爱。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4)根据以上内容,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延安的孩子们很爱读书,但是由于条件艰苦,缺少书,校长要求老师自制书籍,周恩来同志知道后,买了许多书和挂图送给孩子们,孩子们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5)交流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 6、齐读课文,对比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知识的教育。 四.作业: 1、读背《菩萨蛮 大柏地》。 2、阅读有关延安的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进行漫画的观看和写作指导。 二、谈话,生各自展示,介绍自己喜爱的漫画。 1、师谈话激趣。 2、生各自上台展示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做简要介绍。 3、师小结: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或事。我们看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透过画面体会画家的用意。 三、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1、这是着名画家华军武画的一幅画,名为《假文盲》,请大家仔细观察,尽量体会画家的用意。 2、各自观看后分小组讨论。 3、汇报。 生:画上画的是一群人正在等候上车,我想车站可能专门有设"母子上车处",专门为母子们提供上车方便的。可是很多不是"母子"的人却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本该由母子们站的位置。 生:这些人是不识字,不认得牌子上点明的"母子上车处"这五个打字吗?不是,他们是假装没看见或假装不识字,他们想捷足先登,故意装聋作哑,所以,画家华君武称他们为"假文盲"。 四、再次讨论,畅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1、同学们都明白了华君武先生的用意,那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由这一幅漫画,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请自由谈一谈。 2、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动笔写下来。 五、指导写作。 1、先写画面内容。 2、谈谈画家的用意。 3、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生写作,师巡视作进一步指导。 七、作业: 继续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谈此次作文的大体情况。 1、能否看懂漫画。 2、能否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语言通顺,优美与否。 4、全文布局谋篇与否。 二、共同欣赏佳作。 1、师读佳作。 2、学生说说其突出之处,学会欣赏。 如:(1)语言精练,优美。 (2)能联系生活来谈看法。 (3)中心突出。 三、共同修改病文。 1、指名读病文。 2、指出毛病所在,并谈谈如何修改。 3、指导读修改后的习作,进行比较,得到提高。 4、修改自己或同桌的习作。 四、作业: 修改、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展示作文选,激趣引入。 1、师展示作文选。 2、谈话引入。 3、板题: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二、阅读"活动要求",明确活动要求。 1、指名读"活动要求"。 2、明确要求。 (1)收集自己以前在课内外写的比较满意的作文,用稿纸抄写或用电脑打印出来。 (2)再把这些分章整理分类。 如:按写事、写人等分类: 按校内、校外等分类: 按作文时间先后排列------ (3)写一篇"编者的话"放在最前面。 (4)按排列次序编写目录,装订成册。 (5)给自己的作文起个好听的名字,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 (6)给文章配上图画。 (7)作文选编成后,互相交流欣赏,陈列观摩评议。 三、根据要求,分头自己制作,准备两周或一个月、一学期快结束后交流。 四、作业:制作作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