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意图: 这篇课文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编的,是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的想法(《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把原课文的3课时压缩成2课时?这也是本课值得商议、探讨的地方。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本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但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果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期望达成的目标: 1、了解闰土变化的特点。 2、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于学习的过程。 3、能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到人物的变化,从变化中感悟生活。 教学流程:导向——预读——反馈 一、回顾《少年闰土》。激发学生感情。 1、出示图片,背诵《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断。 2、回顾少年闰土的特点。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等) 3、出示课题《再见闰土》 二十多年没见了,你想了解闰土些什么?你想像中他应该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4、出示中年闰土的图片,初步感受他中年时的形象。(猜一猜) 二、郎读感悟 (图片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认识他。) 1、自读自悟 2、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你现在认为是谁?你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3、对比中感悟闰土的变化:外貌、言行等。 (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讨论感受“我”此时见到闰土的复杂心情。(当“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交流感受社会、生活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