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葵、羹、煎",掌握字音、字形。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歌,读出感情。背诵三首诗,默写《出塞》。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 2寻找或绘制一张豆类植物的简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背许多古诗了,有些诗,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如《小池》、《咏柳》;有些诗,反映了生活中寻常却有意思的小事,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有些诗,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感,如《泊船瓜洲》、《静夜诗》。所有的诗,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与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已经预习了第10课,那么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丶学习《长歌行》和《七步诗》 1指名读《长歌行》和《七步诗》,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同桌练习读文,并互查能否读正确、读流利。 2选择一首自己认为理解或体会较深的诗都与同学、老师交流。 (1)指名读《长歌行》交流中相机点拨:作者通过哪些事物说明时光易逝,且去不返?你认为这首诗中作者最想表达的是哪几句? (2)《七步诗》交流中相机点拨:根据写诗的背景故事,诗中的《豆》和《萁》分别指谁?从"泣"和"煎"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3结合交流时自己的进一步感悟,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两首诗。 (1)自主练习读。 (2)指名读,评议,再练习。评议指导要点: ①《长歌行》读时要突出作者列举的自然界的三种现象:朝露消逝、万物由青变黄、河水滔滔东流,给人以形象感。 ②"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一句,读出萁燃烧之熊熊,豆哭泣之哀哀。 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读出作者的愤慨和痛苦心情。 指导中,视学生情况适当范读,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进一步读好两首诗。 4练习背诵两首诗。 三、练习书写生字词 1.认真抄写5个生字。 2.根据抄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 "葵"字中间部分笔顺是: 同"登"字上半部。 "羹"应写得紧凑,不能拉得太长。 3.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每个字组一两个词。如:向日葵、天竺葵,衰老、衰弱,煮饭、煮茶,闭门羹、残羹剩饭、煎饼、煎鸡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前两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与前两首诗不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古诗中很独特的一种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这类诗虽然保存下来的不多,却令人惊心动魄,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古代的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枪的战场。王昌龄这首《出塞》,又是表达了作者关于战争的什么观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三、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出塞》,再同桌互相查读。指正字音:"教"读jiào,"还"读huán。 2.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可能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存有疑惑。 四、指导理解诗意,朗读并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质疑,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 (1)王昌龄是哪个朝代人?他诗中写到了哪两个朝代? (2)诗的后两句写了哪个名将?写他的什么事? 2.阅读小资料。 王昌龄是唐代着名诗人。当时唐朝边关战事不断,许多人被迫去戍守边关,战死疆场,一去不返,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 根据诗、小资料尝试理解诗意。教师可适当讲解:月亮还是秦汉时候的月亮,边关还是秦汉时候的边关,到万里之外的边关去打仗的战士至今未还。要是飞将军李广还在,敌人绝不会也不敢来侵犯。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作者夜吟时内心对时局的关心,对战士的同情,对无能将领的不满。 4.根据体会到的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朗读指导要点: ; 前两行要读出边塞的清冷、凄凉和战士的艰苦、死伤;后两行应读出作者渴望有良将、渴望国泰民安的心情,读出对飞将军英雄气概的赞颂。 5.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检查背诵是否正确。 五、默写课文 1.先认真看每个字,尤其是易写错的字。 2.默写。默写后与课文对照、改错。 六、总结,布置拓展性作业 类似《出塞》这样描述边关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很多,你还能背一首吗?老师给同学们推荐几首,课后可查找一下,读一读,你会对古代战事有更多了解,对这种边塞诗有更深的体会。(投影打出下列资料), 《凉州词》一王之涣 《凉州词》一王 翰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李益 11.草船借箭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难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四.教具准备 有关影音课件 五.教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时代背景。 1.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赤壁之战》,文中讲谁用火攻的办法战胜了谁?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谁能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 结合学生口述板书 长江北 魏--曹操 《三国演义》 长江南 吴--孙权 周瑜 联 蜀--刘备 合 诸葛亮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题目是《草船借箭》(板书课题)写的也是东汉末年蜀吴联手抗曹。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双方展开了一场智斗;到底周瑜设下什么计来陷害诸葛亮,结果怎样,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有关人物? 主要人物是谁? 课文写谁向谁借箭? 3.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学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准?谁向谁借箭? 2.认读生字卡。 3.重点检查字词: 字音难点:擂(旧) 丞(chng) 惩(chng) 罚(伯) 字形辨析:罚--罪 弩--怒 努 胶--狡 绞--跤 4.检查朗读情况:逐段指名朗读,要求字音读准,句义读完整。及时评议,纠正读音。 5.各小组派代表提问。教师酌情处理:某些简单问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解答,某些问题教师可进行解答,一些涉及重难点部分提醒学生在讲课过程中认真听讲,寻找答案。 四.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讨论分段: 第一段(①-②)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陷害诸葛亮。 第二段(⑧-⑨)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枝箭。 第三段(⑩)周瑜看到诸葛亮借箭成功,自叹不如。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讲课文,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10课(生:草船借箭)在上一节课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了段。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诸葛亮为了赶造十万支箭,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二.新授 师:那么,在"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中,你最喜欢谁?(生:诸葛亮)喜欢他的什么?(生:聪明才智、非凡的智慧``````),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生:神机妙算)[板:神机妙算]这话是谁说的?(生:周瑜) 师:周瑜怎么说?(生: 对于这 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质疑(周瑜为什么这么说?)(生自由答:因为周瑜开始想用造箭来刁难诸葛亮,可没想到诸葛亮竟然用草船借箭。所以``````) ㈠学习第三段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第三段)这一段写什么?(生:草船借箭)[板:草船借箭]大家想看看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吗?{师演示影片} 师:刚才大家都看了影片,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影片,以小小组为单位来学习第三段, {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精通天文、善于分析人物性格、熟知地理、考虑周密 师:也就是 师:那么"知天"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从 看出诸葛亮知天,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因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仍然"的意思是:表示情况继续保持不变,诸葛亮之所以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动静,而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是因为他精通天文,算到第三天四更时,江上有大雾,是向曹军借箭的最佳时机。否则诸葛亮前两天都没动静,不会这么有把握对鲁肃说:"请你一起去取箭。"结果,江面上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那你能不能学学诸葛亮这样很有把握地对鲁肃说?(指导朗读) 师:那么"知人"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从 看出诸葛亮知人,通过抓关键词句来理解,Ⅰ"一定"在这里是确定、必定的意 思。诸葛亮善于分析人物性格,料到曹操疑心重,不摸清虚实,是不会轻易 出兵的,曹操果然只是"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所以诸葛亮笑着对吃惊的鲁肃 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去。"(师:那你能不能学学诸葛亮这样笑着对鲁肃说?)(指导朗读) Ⅱ诸葛亮善于分析 人物性格,算到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了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 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周瑜。因为"私自"的意思是:被着组织或有关的人,自己(做不和乎规章制度的事)。可见,鲁肃做这件事并没有告诉周瑜。 师:那么"知地"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从 看出诸葛亮。诸葛亮早就算到天快亮的时候,驾船回来是顺水顺风的,即使曹操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那么"考虑周密"你又是怎么得知的? 从 看出诸葛亮考虑周密,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做图来理解,诸葛亮考虑周到,安排巧妙:Ⅰ在借箭[板:借箭]之前就想到让鲁肃准备[板:准备]二十条船,要有足够的受箭面积;又"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江上大雾漫天,"用绳索连接起来"既保证了船只不会走散,又提高了受箭面积;Ⅱ在借箭之前就想到让鲁肃在每条船上安排30个军士,在借箭时"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既给曹军施加压力,又提示了射箭方向。Ⅲ在借箭之前就想到让鲁肃把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借箭时,开始"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而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不仅增大了受箭面积,还使船体保持平衡。 小结:师: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好,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把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整理一下,同学们请看书本,有老师来引读: 诸葛亮知天,算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面对面都看不清。);又知人,算到曹操疑心重,不摸清虚实,是不会轻易出兵的,笑着对吃惊的鲁肃说:(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去。");算到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了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周瑜。还(生: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并对借箭的过程做了周密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吩咐把二十条船(生: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生: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而后又下令(生: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不仅如此,诸葛亮还熟知地理,算到天快亮的时候,驾船回来是(生:顺水顺风的,即使曹操要追也来不及了。);诸葛亮真是(生:神机妙算) ㈡学习第一段 师:诸葛亮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用草船借到了箭,刚才**同学说周瑜开始想用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课文中哪个部分写的是这个内容(生:第一段),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一段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由老师来读旁白,一二两组读周瑜说的话。三四两组读诸葛亮说的话。(打实物投影) 师:刚才,同学们一起读了课文,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贤能、凶狠狡诈,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谈体会} 生:①周瑜心胸狭窄,从"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看出,"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只是因为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就心怀怨恨。②周瑜很狡诈,从"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看出周瑜是东吴的将领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明知故问,是想试探诸葛亮。 ③周瑜很狡诈,从"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周瑜马上用"公事"逼迫诸葛亮造箭。 ④周瑜很狡诈,从"十天能造得好吗?"看出,诸葛亮都已经[板:答应造箭]了,周瑜还要步步紧逼,还要给诸葛亮一个期限,居然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 ⑤周瑜表面客气,内心却暗藏杀机,从"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看出,周瑜本以为十天都造不好,而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他自然高兴的不得了,又紧逼一步,说是"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实际上,是告诉诸葛亮"你说到就要做到,否则要受军法处置!"他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⑥周瑜内心却暗藏杀机,从"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军令状"一立,就表示如不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置。目的就是要置诸葛亮于死地。 师:周瑜想加害于诸葛亮,以借箭一事,步步紧逼,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生:①诸葛亮对借箭一事,已经胸有成竹,从"只要三天"看出,十万支箭,不是个小数目,若不是有绝对的把握,是不会这么说的。(读出诸葛亮胸有成竹之势) ②诸葛亮从容镇定,能顾全大局,从"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说明他已经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于是将计就计,而对如何完成造箭任务,已有了充分的打算。虽然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但诸葛亮有大将风度,能顾全抗曹的大局,没有当面揭穿周瑜。(读出诸葛亮从容镇定之势)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这一段中,句句对话写出了周瑜与诸葛亮两者不同的性格特征,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妒贤忌能;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能顾全大局。周瑜与诸葛亮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十分精彩,(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找伙伴表演) ㈣学习第四段 师:诸葛亮胸有成竹,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生:[板:如期交箭]) 师:从哪里看出来?生: 师:那么"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生:"挺有才干"),心里(生:妒忌),才引发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结果诸葛亮用草船借到了箭,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将相和》 [板书设计] 答应造箭 准备借箭 11.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12.将相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说说"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4.从本课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改编成课本剧,自由组合。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幅挂图,抄写三个句子的投影片。 五.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谈话导入,扫清文字障碍,学习"完璧归赵"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汇报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简介"战国"的小知识。 (1)让学生说出"战国"是怎么回事。(学生说不全由教师补充。) (2)简单介绍秦国、赵国的情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适时正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三.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轻声朗读"完璧归赵"这一部分 2.思考讨论: 出示"完璧归赵"的挂图。 (1)秦王说愿意拿15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蔺相如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后果是什么? 3.出示写有下面三句话的投影片。 (1)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2)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3)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4.自由交流,品词析句。 (1)以上三句话用了"只好""只得",联系句子和上下文分别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勇敢,办事周密和正义的举动,把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解决的事办成了,使骄横无理的秦王没有办法。你能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这些吗? 5.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6.用自己的话评一评故事中的某一个人物。 四.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 2.预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之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出示字幕第十一自然段,重点理解: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1)赵王和大臣们商议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说明了什么?从蔺相如"认为""还是去的好",你体会到了什么? (2)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逼秦王击缶,而且要叫人记录下来? (3)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4)"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自读自悟,揣摩语句,体会人物精神。 举例指导:读出廉颇不服气的话 说说我读这句话的体会 大家评析。 廉颇说的三句话: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尤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一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 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一说明廉颇很不服气; 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教师讲解"上卿。 ("卿"是-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做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小组自由讨论。 (1)廉颇对别人说的这些话对吗?为什么? (2)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4.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全文,想想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册第一、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练习编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总结 1.回忆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2)从这三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2.思考讨论。 (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编演课本剧 1.提出要求。 本课的三个故事情节生动,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2.学生组成小组,试着改编排练,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组上台演一演,大家观看、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排演课本剧。 2.完成练习册。 3.预习下一课《景阳冈》。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将相和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13.*景阳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破题激趣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着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情? ㈡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读准字音。 恰(qià) 岂(qǐ) 莫(mò) 勿(wù) 耻(chǐ) 脊(jí) 抡(lún) 劈(pī) 酥(sū) 2.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完成以下练习: (1)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如何"一词的意思 (2)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但凡"一词的意思 (3)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一词的意思 (4)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 误。 "近"一词的意思 "过往"一词的意思 "请勿自误"一词的意思 (5)店家满满筛了一碗酒。 "筛"一词的意思 (6)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无奈"一词的意思 (7)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岂"一词的意思 4.请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走进店里去了"; 第二段:从"武松提了哨棒"到"不敢上山"; 第三段:从"武松走了一程"到"手脚都松软了";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请动笔写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逐段阅读,写出各段的大意。 第-段:写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要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写武松上冈后的思想活动。 第三段:写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写武松打虎后下山。 五.抓重点事件展开讨论。 1.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两件事?(喝酒、打虎) 2.在"喝酒"这件事上,文章主要写了哪些要点?("酒量""食量""不信有虎") 3.在"打虎"这件事上,文章主要写了哪些要点?("发现"躲闪""棒劈""打死") 4.文章怎样抓住这些要点详细叙述打虎的经过? 老虎 武松 起……狂风 一声响 跳出 翻身 闪 扑 掀 剪 一闪 一闪 一闪 吼 兜 抡 劈 咆哮 扑 跳 揪 按 踢 咆哮 扒……泥 打 不能动弹了 喘气 又打了一回 气儿都没有了 手脚都酥软了 5.看课文插图,依据以上提纲,口述武松打虎的经过。 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前后内在联系。 1.课文主要写打虎,为什么要写喝酒这件事?(突出豪爽倔强,为打虎作铺垫。) 2.第二段中描写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有什么作用?(表现他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3."打虎"这件事,为什么要那样细致地描写虎的凶猛?(反衬武松的英勇无畏) 4.开始猛虎扑来时,武松为什么要"三闪"?(避开锋芒,表现沉着机敏。) 5.为什么要揪仕老虎的顶花皮猛踢、猛打?(击其要害,勇中有谋略。) 6.为什么最后又打了一回?(除恶务尽,胆大心细。) 7.为什么要写武松打虎后,"手脚都酥软了","-步步挨下冈来"?(是人非神,真实可信。) 七.总结全文。 1.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3*景阳冈 上冈 打虎 老虎 武松 扑 掀 剪 闪 闪 闪 兜 劈 下冈 喝酒 咆哮 揪 按 踢 喘气 按 揪 打 死 打 14*猴王出世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 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着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标 1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初步理解诗意. 2阅读短文《螳螂捕蝉》,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及"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意思. 3练习开展辩论,学习组织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说话时有理有据. 4给老师﹑校长写封信,在信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学生为给校长﹑老师写信提建议作些调查了解工作;教师将写得好的建议信提供给学校有关领导﹑老师,听取反馈意见,供讲评时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读背《春夜喜雨》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教师指点. 4同桌对读,互相竞赛. 5简要疏解,初步感受诗意. 6想象意境,熟读成诵. 7赛一赛谁背得正确﹑流利. 以下诗句简析,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酌请点拨.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光,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镜关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镜关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 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只能不赞美春雨呢? 二﹑阅读《螳螂捕蝉》 1.默读短文,想一想《螳螂捕蝉》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读后交流讨论。 (1)《螳螂捕蝉》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那个年轻的侍卫关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好在哪里? (3)"螳螂捕蝉"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从这个成语中你想到了什么? 以下短文简析,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酌情点拨。 该短文讲的是一个成语典故,语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意思是说螳螂想捕食蝉,却不知黄雀已在身后想吃它。比喻只看到眼前利益,却不知身后的危险。 在这个成语典故中, 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决心坚定,谁劝阻就要杀死谁。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故意每天早晨拿了弹弓在后花园中转悠,引起了吴王的注意。他趁机向吴王讲述了螳螂捕蝉的事。吴王听了这件事就想到自己的作为,打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这个侍卫官借物喻人,劝说时虽然迂回曲折,但所讲的故事中隐含的道理却很明显。所以一下子就打动了吴王,达到了目的,也保护了自己,十分巧妙。 3.课后还可以收集一些成语典故,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明确辩论主题 辩论主题"开卷是否有益"。 二﹑确定观点,组成辩论双方 个人先表明自己的基本观点,赞同"开卷是否有益"的组成正方,同意"开卷未必有益"的组成反方。 三﹑分小组先行尝试 将正﹑反方各分成三至四人小组,由一个正方小组和一个反方小组结成辩论对子。辩论开始前组内应先酝酿一下,个人就本方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寻找根据,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等。稍作准备后,正式开始辩论。辩论发言时要有秩序,可双方轮流派人发言,也可以一组内几个人轮流发言。辩论时除发表自己的观点外,还可以针对对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驳。 四﹑择优示范 选择辩论开展得比较规范,双方阐述有理有据的一个辩论对子,向全班学生交流作示范。结束后共同总结其长处。 五﹑合成大组,全班辩论 全班正方学生合成一组,反方学生合成一组。可分别坐于教室左右两侧,教师作为主持人,全班进行辩论。 六﹑总结辩论 辩论结束后,正反两方共同总结一下,肯定双方说得有道理的地方,以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同时交流对开展辩论的体会,认识到开展辩论对锻炼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益处,从而激发参与辩论的兴趣。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明确习作主题 作为一个六年级学生,即将小学毕业,离开学校,本次习作,就是要求学生给校长或教师写一封信,对母校工作提 建议。 二、展开思路,确定写作内容。 1.前几天,老师要求大家回忆一下近几年来的学校生活,采访有关人员,作些调查了解。请大家交流一下。 (1)回忆一下近几年来的学校生活,你发现学校工作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你认为该怎么做? (2)走访了学校的哪些地方,发现了哪些不如意的事情? 比如走访图书室(馆),了解了藏书量多少,新书是否经常添购,图书室(馆)布置是否合理,借书阅览的制度是否健全等等;走访学校食堂,了解到卫生制度是否健全,工作人员操作是否规范,菜谱是否符合营养要求、是否合乎大家口味等等;还可以走访医务室,察看学校操场、某个专业(室)等等 (3)与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了他们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 2.挑选一两件你认为重要的、自己感受深的事情,写成建议。 先把了解到的问题陈述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议要实在,不要空谈,能解决问题,还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写信的形式提出建议,要注意写信的格式。 三、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习作) 学生继续习作,然后誊写。 第五课时 (习作讲评) 一﹑展示优秀习作,反馈领导﹑教师意见 1.习作批改完毕后,将写得好的建议信呈送有关领导, 教师,语文教师收集反馈意见。 2.分别请这几位学生宣读自己的建议信。 3.大家对建议信进行评价。 4.教师介绍学校有关领导的反馈意见。(也请有关人员到场答复。) 5.对这些关心学校情况﹑积极为学校提建议的学生表示感谢。 二﹑展示存在问题的习作,共同修改 挂出抄有一两篇习作的小黑板(或投影出示),大家默读后加以评论,肯定写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修改建议。 三﹑阅读本人习作,撰写自评意见 学生阅读自己习作。留意教师是如何批改评点的。阅读后可在教师的评语下方写上自评意见,谈谈自己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及修改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