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忘却的记念
|
查询说课评课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草不闻声”,越要把这次虐杀隐藏起来,鲁迅就越要具体揭露出来。) 单独用一行四个字,两个标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的感情,并将难以表述的愤怒、哀痛之情浓缩在这四个字和省略号里。 接着把听到恶耗时周围沉静的气氛写了出来,并说: “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前一句说悲愤埋得更深了,后一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感情一深就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习惯,在沉静中恰恰更难去掉,便又从沉静中涌了上来,于是就在客栈中吟成一首七言律诗,大意如下: 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 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 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 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 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 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 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 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由于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用一幅木刻来代替,这种纪念“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两个小段里记述的一诗一画,凝聚着鲁迅的血泪的悲愤。 最后,补写了与这次遇害的李伟森、胡也频的关系,又从白莽的遗物发现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诗,作者录下,既表示对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白莽的崇敬,也可以借来作五烈士革命精神的写照。
第三课时
第五部分: 结束全文,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组成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下面一句,重复第四部分中的语句,深化第四部分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点明了“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根由,深化了鲁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的重压和深切的怀念,也说明了这次事件所造成的无可估量的损失,控诉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 其次一个自然段,陈述自己的这篇文章无法尽意,为了说清“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便借“现在我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忽然煞尾的原因,以今例古说清自己的“没有写处”的原因。引用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会招来杀身之祸无言论自由,确实无写处。 最后一段,抒发作者悲愤之情。共三句(句群),第一句控诉反动派的罪行,诅咒这个黑暗而恐怖的社会。这种控诉和诅咒是以对烈士的爱为基础的,这当中既有爱,又有恨。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或问号呢? 用问号就改为设问句,但不要回答,因为作者已把答案摆出来了,如改为感叹号,变成了作者的长叹息,而鲁迅愤怒得连长叹也不需要了,他用的是斩钉截铁、明白无误的陈述。 第二句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第三句,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热爱。
小结: 一、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如,在记叙柔石任劳任怨,他的迂他的关心别人之后,作者写道“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既是记叙柔石的性格特点,也是对柔石的评价和赞美。(第二部分) 第四部分的“在一个深夜里……”一段,第五部分“前年的今日……”一段,既是纪实,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怀念(记叙、抒情),在白色恐怖之下,某些内容、感情,只能让读者去体味,去感受。 二、结构特点段落联系紧密,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本文由许多零碎事情或片断组成,但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就是五烈士的互相交往,把各个片断连接起来的第一部分写送书信给白莽,补叙由柔石送去的;第二部分写柔石,由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再从书落敌人手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结尾的文句又用反复来强调和深化主题并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使全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在选材上,以柔石为重点,白莽次之,兼及另外三位烈士。其中又以他们被害的事件为中心,连带写他们一系列革命活动。这是因为鲁迅与柔石关系密切,对他接触较多,了解也最深,所以占最大的篇幅。与白莽交往次之,份量少于柔石,至于冯铿等三人,或仅见过一面,或未见过面,便略写或一笔带过。总之,以鲁迅对这些青年了解的深浅来作为详略的依据。作者同烈士交往中精选最能表现思想内容的材料,通过烈士们的一言一行、一本书、一个名字、一点印象、一封来信、一首诗等生动回忆,极为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抒发了悲愤的感情。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第五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评课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纳谏与止谤 |
下一篇文章: 讲讲实事求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