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为了忘却的记念

查询说课评课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些记叙中,对白莽的了解是由浅入深,“深”表现在: 其一,“有一个故意的曲译”(故意地曲解原意地翻译),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其二,是在往返信件内容的记叙中,托出了白莽的率直: 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 记白莽出狱来访鲁迅,显示他们的相知益深。
    白莽来时,穿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在那时候,知识分子即使不西装革履,也必须穿长衫,否则就失去身分,与“短衣帮”为伍了。白莽刚出狱,为了不引起人家的怀疑,所以刚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由此可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
    刚见面的失笑,是对白莽得释的欣幸;赶紧付给稿费,是对白莽亲切的关怀。
    这里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这是一段补叙: 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写“得”“失”,实际上有贯通三次相见的作用,既表达两人的革命友情,又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谁料到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
    开头几句,照应前文,说明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转入写柔石过渡段。
    “我的决不邀段稿者相见”中的“的”字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是古汉语中“之”用法的延续。本文和鲁迅其它文章中常有这种用法。
    记柔石,循着他的性格特点: “硬气”而“颇有点迂”,是由介绍柔石姓名、籍贯时巧妙带出,举出方孝孺来,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点;另一方面含义: 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暴行,来反衬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揭露与控诉)。“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这固然体现了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幼稚、简单,未免多了点书呆子气,而入狱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的某些弱点是有所克服的。
    作为“硬气”而“迂”的性格,鲁迅用以下事实来表现:
    1.为介绍东北欧文学和外国版而设立朝花社,担任了“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事情不如意,也总“相信人们是好的”,不相信会有骗人、卖友、吮(吸)血的事任事硬气,味于某些世事。
    2.朝花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只是自己“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债款”对债务硬气,而味于某些世事,不会追索书款。
    3.他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连行走时,自己“离”一路,与鲁迅同行时,使鲁迅“愁”一路。足以见其对长者和女性同乡、朋友的忠实态度。
    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
    注意: 这里的“旧道德”,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有道德,显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
    写柔石的转换,这指的是他想写反映一个长工的一生的长篇小说(刚开头,还没有完成),因为疑心这是发源于冯铿的主张,所以写了冯铿,这样顺笔叙及冯铿,转笔自然。
    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
第三部分: 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
    这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如果缺少这一节,就会产生缺陷: 1.有些事情不能乘此作些说明,如白莽即殷夫,若不交代清楚,下文柔石信里提到殷夫便会突如其来。2.不能叙出新送出的一本书又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也就不能由痛失好书而暗寓痛失很好的青年的感情,感情上升的链子便缺了一节。
    “练习德文”几句,一方面写作者和白莽的关系,一方面为下文柔石学德文伏笔。
第四部分: 写柔石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烈士深切的悼念。(全文重点)
    这一节,基本上依柔石被捕前后的次序来写的。由记叙柔石的信息而扩及同狱的其他四位青年文学家,又处处由柔石写到自己,这样就在柔石被捕前后这一线索上把狱中和狱外交叉起来叙述了。
    先写与柔石的最后一次见面,详细写下了年、月、日、时,表示对这次会面的难忘,连用两个“竟”,表示事出突然,在意料之外。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 说官厅“不明不白”的地方就含蓄地点明了这层意思,下文说柔石的“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含意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是不准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都隐讳曲折地对反动当局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鲁迅在说到自己不得不作暂时的避难时,插入《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逃避差役追捕的故事。据说宋朝有个高僧反对秦桧,秦桧派何立去捉他,他听说有人捉他就坐化了。鲁迅引用“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这个偈子,是借用它一个“走”字,以表明作者对反动派追捕的对策。在鲁迅看来,象高僧那样不觉悟的“奴隶”,他们盼不到剑仙侠客来救自己,只好坐化来脱离苦海。鲁迅批判了那种不敢起来与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能用死来摆脱苦海的消极态度,说明自己的出走,并不是害怕逃跑,“我不是高僧”是对高僧的批判,我还有“有生之留恋”,表明鲁迅的“逃走”是为了要活下来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当时,“官厅”正在追捕鲁迅,鲁迅用了秦桧派何立来捉高僧的故事。这里并没有出现秦桧的名字,但只要读过《说岳全传》的人就会明白何立是谁派去的。鲁迅把蒋介石比作卖国贼秦桧,写得比较隐讳,这是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
    柔石被捕,作者受到牵连,但作者一心只惦记着柔石等人。见着柔石从囚系中写的信,算是得着了一点确信。作者把第一封信全文抄录,正面、背面、书写格式都照原样录写,然后逐句解说,赞扬他努力学习,领受他的关心,而对他把官场看得太高的错误,也给予了批正。第一封信中“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周先生周树人,指鲁迅,鲁迅的地址,他当然是熟知的,但他始终保守秘密,未予透露,又通过写信的机会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记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在马路上行走,柔石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此时此刻,却是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对战友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
    第二封信,由于“措词非常惨苦”,更加重了作者的耽心,文中关切惦念之情,不能自抑。
    这一节写了柔石囚系时传来的确信和谣闻。确信: 就是他写给同乡的信。鲁迅为这封信勾出了三件事,它和前文柔石性格特点正好相合。“他的心情并未改变”、“也仍在纪念我”,足见其硬气。“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这纯然是他的迂了。
    狱中传出的信息和狱外战友焦虑结合着记述,有关狱中的谣闻和作者的谣闻各用一语相及,前者重点,写得详细,后者简略,也足以表达当时社会上风风雨雨的气氛。
    再述凶讯传来前的不安和得知恶耗后的悲愤。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体现鲁迅对青年作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所虑之多之深。文字突然出现转折,得到柔石等被害的确信,用准确的人物、时间和中弹数愤怒地揭露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反动派“杀人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评课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