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祖先的故居。可见,班彪择史学之乡而居,寄寓着完成修史大业的深义。另一方面,这里的环境比较安全,适宜安身立命。西汉后期,班彪的伯父班斿与学者刘向校阅皇家典籍时,因其才能出众,受到皇帝的器重,汉成帝遂将连当时皇室宗亲都求之不得的皇家藏书的全部副本送给了他。这些藏书,成为班氏修史必备的珍贵资料。但西汉末年,因长安的动乱和班氏家族的败落,这批史料随时都有失毁的危险;因而,将位于京都长安以北、受渭水隔阻的安陵作为转移和存藏这批史料之地,自然便成了班氏家族的最佳选择。
第四句是班固对先辈的懿美之词。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班固认为,自己的先辈不管是穷是达,都在兼济天下。先辈告诉他,不管处境发生什么变化,胸怀天下、专心修史的决心是不能变的。这是先辈用实践为后代树立的榜样。
2 继承父业的决心
东汉建武三十年(54),52岁的班彪出任望都(今河北望都县附近)长,不幸当年病故。班固遂放弃洛阳太学的学业,扶父柩回安陵居丧。那年班固22岁,“弱冠而孤”,只是一个未入仕途的青年学子。在安陵家中,面对着父亲的未竟之业,他该怎么办呢?《幽通赋》中说:
咨孤蒙之眇眇兮,将圮绝而罔阶。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
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
匪党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
魂茕茕与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
第一句中,“眇眇”是细微之意;“圮”指毁坏。此句是班固嗟叹自己孤弱力微,面临着即将毁绝先人之迹、无阶路以自成的危险。他迷惘,他惆怅,他怀疑自己能否沿着先人的足迹,开创出新的通向成功之路来。
第二句中的“殉”,释作营;“违”同“愇”,释作是;“怀”释作思。此句揭示了班固内心的矛盾,他既怀思着先人的世业,又觉得缺乏完成世业的足够信心。
为了帮助班固树立信心,他的弟弟班超主动挑起家务重担,“常执勤苦,不耻劳辱③”,以便使其兄班固摆脱家事缠绕,专心修史。班固自己也从许多名贤继承父业取得成功的事迹中得到启示,特别是《史记》中记载汉文帝时一个名叫缇萦的女孩儿,甘愿以身为父赎刑的壮举,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提笔写诗赞颂:“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④”这首诗,不仅内容感人至深,而且在诗体上也开创了中国文人写五言诗的先河。
第三句是说,有了完成世业的信心,便可以安下心来,冷静思考任务的繁难程度及完成的时间。他要完成的是一部囊括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的百科全书,设定了五个大类:一是“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二是“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三是“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四是“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五是“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⑤。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经历多少年月、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他决心倾尽毕生精力,以求实现。
第四句中,“党人”,指同郡的文人;“拾”(音jiè借),意为更进,即官位由低级向高级的递进。此句是班固的自谦之语。他自觉著史任务繁重,不敢与同郡(当时安陵属右扶风郡)的士子共赴仕途、谋求官阶,便向他们说明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不使先人的道德和事业受到缺损。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次年起,改年号为永平,同时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这时,因在光武帝执政后期受马援事件⑥影响而被压抑的三辅士子,看到了仕途的曙光,纷纷谋求进取。其中有茂陵的傅毅、平陵的贾逵及迁居安陵的马严等,他们既是班固的好友,又是造诣超群的英才。他们的选择,无疑对班固的志向产生了影响;而班固却在名禄与世业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
第五句,被班昭解释为:“言人之昼所思想,夜为之发梦,乃与神灵接也。”所谓“神灵”,是指《幽通赋》后半部分铺陈的古代名贤的言行。班固把自己的感情与古代名贤接通,从他们的品德和业绩中汲取营养,作为推进自己事业有成的动力。
在此句之后的赋文中,班固列举了由三皇五帝到西汉时的数十位人物的成败得失,作为借鉴。他从诸多古人身上,总结出至少三条经验:一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惴惴之心。他用《诗经·小雅》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话来告诫自己:像《汉书》这样浩繁的工程,不是光凭勇气就能完成的;必须谨慎小心,精心谋篇,字斟句酌,详核细对,才能功到垂成。二是祸福相依、有实必荣的自然之道。《幽通赋》中有一大段是谈祸福关系的,他说有的人因祸得福,有的人因福得祸,都是有其原因的,不能刻意趋避。一类人,如孔子的学生子路,想避世得福,结果死于乱军之中;鲁国人单豹,隐居高山以求保养自己,结果被老虎吃掉。另一类人,如齐国的管仲,只想完成刺杀齐桓公的使命,不计自己的祸福,反而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因祸得福。而那些圣明之人,因为他们熟知祸福之道,遭遇纷难时,能抓住机遇,然后自拔,如周文王被拘写《周易》,孔子厄运著《春秋》,司马迁刑余作《史记》等,都是他们运用自然之道,发挥自己特长而结出的果实。这也如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