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 宇
人活着要有点精神追求,或立大志行千里路拼搏攀登成就一番事业,或立足平凡岗位默默耕耘一生不求显贵,或克服先天不足挑战命运奋发进取终有所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愚以为,这些精神均值得欣赏,志向不同、能 力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不同,决定努力方向各异,但只要对社会有益,皆不失为明智之选。
近日偶读《史记》,深为这部恢宏巨著所震撼,尤其为作者司马迁之人格魅力、志向抱负所深深折服。
我们应向司马迁学什么?
一是不惧权贵,直言敢谏,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人生态度。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曾遭受宫刑,但原因如何却非人人所知了。司马迁是因帮“叛臣”李陵说话而受连累的。李陵乃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天汉二年,汉武帝派宠姬之兄李广利率主力骑兵三万人北伐匈奴,命李陵率步兵五千为策应偏师。未想,主将李广利没有遇到匈奴主力,却损兵折将而回,李陵的偏师竟遭匈奴八万骑兵主力包围,激战十余天,李陵灭敌一万余人后,全军覆没,自己只身投降。朝中大臣不顾事实,将兵败责任推向李陵。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向汉武帝上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一年后,汉武帝未见李陵回归,灭其一门,司马迁也遭到严厉处罚。司马迁明知李陵已降匈奴,朝臣又奉承权贵,难以为其翻案,却仍尊重历史,不惜犯上,刚秉直言,精神勇气,可嘉、可学、可敬。
二是为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甘受凌辱,在个人名节与历史重任之间选择大义、舍身取志。司马迁被判死刑,但按照汉律,交纳五十万钱或接受宫刑都可免一死。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根本交不出五十万钱,只能接受死刑或宫刑。这使他陷入两难境地。选择一死固然悲壮,毕竟死得硬气、名节可保,但其与父亲两代人编纂历史、流芳百世的鸿鹄大志便不能实现。而接受宫刑无异于奇耻大辱,必成为世人笑柄。痛苦权衡之后,司马迁从大义出发,勇敢选择了宫刑,潜心撰写《史记》。《史记》为作者逆境之作,风采照人,扬名千秋,被一代文豪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这段慷慨之词,为身处逆境不输志向者列举了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范例,为后人所广为传颂。他在同一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更是千古名句,既是他自己对生死问题的亲身感悟和深刻总结,也是告诫后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精神追求、如何活得更有价值的警世忠告。从中我们可以获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