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志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慷慨而豪迈,深沉而雄浑,“直抒胸臆,忠义奋发,读之足以起顽振懦”。“怒发冲冠”四字,来自《史记 蔺相如传》中的“怒发上冲冠”,以蔺相如面对秦王侮辱时的愤怒,表明自己对金国侵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和激奋。“三十功名尘与土”是对三十年人生的总结,自谦功名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暗示征战岁月任重道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勉励自己及时奋进,勿蹉跎岁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化自《汉书 王莽传》的“饥餐虏肉,渴饮其血”的典故,表示灭敌之决心,“气可凌云,声可裂石”。清人陈廷焯高度赞扬此词,说“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硷铭!”
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当时岳飞奉命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一个萧瑟的雨天,他凭栏远眺,联想到“靖康之耻”,仇恨未灭,“仰天长啸,壮志激烈”之余,恨不得立刻“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以实现“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凌云壮志,唱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爱国歌词。
岳飞还有另一首《满江红 遥望中原》,同样振奋人心: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词以“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来表现当年的风景如画、富裕繁华,对比而今的“铁骑满郊畿,风尘恶”,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满目疮痍。见到“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岳飞满腔悲愤,强烈希望“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最后以获胜后“骑黄鹤”结尾,带乐观、浪漫意味。
这首《满江红》最初见于民国时期,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遗有岳飞手书墨迹,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元末谢升孙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可见公为国之忠”。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伪傀儡刘豫出军,攻占了南宋的襄阳、唐、邓、随等地,气焰嚣张,“湖寇杨么亦与伪齐通,欲顺流而下”。绍兴四年(1134)五月,赵构任命岳飞为“湖北路、荆、襄、潭州节度使”,正式统军出征。当时岳飞带领大军,信心满怀,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挺进,并在船上对幕僚们起誓说:“某不擒贼,不涉此江!”据说,他还曾在赵构任命自己为节度使时,一不留神,说过一句踌躇满志的话:“32岁建节,自古少有”。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几年之后,这句话成了秦桧给他定罪的荒谬依据:因为,赵匡胤就是32岁当上节度使的,岳飞竟敢将自己与太祖皇帝相提并论,有“黄袍加身”的“谋反嫌疑”!
由于部署周密、士气高昂,岳家军在短短两个多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阳六州,牢牢地守住了长江上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襄阳大捷,轰动京城,在宋金战史上具有中原意义,因为,这是南宋建国伊始、被动挨打以来,首次收复失地,连赵构也感慨说:“朕素知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在这大好时机面前,岳飞上书皇帝,主张乘胜追击,“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但赵构没有采纳,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班师,仅仅守住长江防线即可。于是,岳飞率部回到鄂州,某日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愤慨之余,写下这首词以抒情感怀。
到绍兴四年(1134)时,由于治军严谨、能打善拼,岳飞已经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平起平坐,成为南宋的“中兴四大将”。刘光世是将门之后,张俊大岳飞17岁,韩世忠大岳飞14岁,很早就已经官拜节度使,而岳飞出身最卑微、年纪最轻、资历最浅,自然遭嫉。襄阳大捷后,赵构再封岳飞为“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他的声望更是远超其他将领,更加令他们“心不甚平”。
据说,岳飞曾在平定杨幺之后,特地将缴获的战利品,赠送给韩世忠和张俊,以表殷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