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Q >> qu >> 屈原 >> 正文

 

桃花江与屈原的前世情缘

的《离骚》诗云: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我已栽种春兰九畹地)。


又树蕙之百亩(我又种植秋蕙百亩田)。

北大著名教授游国恩主编的《离骚纂义》一书中解释,一畹为三十亩,那九畹,就是二百七十亩,真是大规模了。说明是很大的庄园,这是说兰,还有蕙。郭沫若认为是种蕙百顷,是实际种植,而不是像有的注家所说:“隐喻培育人才。”

屈原在花园洞定居,还可在古籍中找到记载:《益阳之胜地与名人》载:“花园洞,凤凰台南五里,石鼓数座,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有三闾,洞内有原女绣英墓……”

清同治《益阳县志》也记了同样内容。

《桃江县志》还载:“花园洞原有古庙,内祀屈原塑像,俗称凤凰庙,今已无存。”

屈原第二次流放江南,是楚顷襄王3年,至襄王二十一年秦国白起大将攻陷郢都后沉江,这一次流放了18年。这个18年完全在流放江南中度过,他在其他地方没定居,没有史料载明他在别的地方定了居,而在桃江花园洞定居,则有确切史料、遗迹和大量传说,都说明不是短时间的,打算他在外地流浪了五六年,在花园洞定居时间,也至少在12年以上。如果从年龄上算,他到花园洞时是五十岁左右,到汩罗沉江是六十二岁那年,那就恰好是十二年之久。没有史籍记载,遗迹和传说就是史籍,它是刻在地上,写在人民心上和嘴上的史籍,是可以作为根据的。

 

  《天问》作于桃江


屈原从修山涉江到桃江凤凰山,拜凤凰庙,看到庙中有小型的壁,是上古土著楚民崇拜凤凰图腾的遗物。

屈原见庙触发心中的积愤而作《天问》,以后为了纪念屈原在此作《天问》,将凤凰庙改成了“天问阁”,到清代还有,阁高十八米,有五层,雕梁柱,精刻碑文,记屈子在此作《天问》名篇。下有屈子钓台,临江一面所刻屈子行吟泽畔图,现在还依稀可见,被誉为资江十景之一,上了《中国名胜辞典》。

屈原在桃江作《天问》,县志上亦多有记载,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为屈原作《天问》处。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俗称凤凰神,每端阳竟渡辄祀之,清道光间庙毁,今存遗址。”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考原放逐江南,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还有,清《益阳县志·卷二十一》载:“《天问》作于桃江之弄溪。”弄溪就是凤凰山下的桃花港口。

正因为如此,此处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凭吊吟咏之所。其中包括清代道光进士周代炳的长篇古体“天问阁怀古”,清代大学者魏源的天问阁联:“击剑长吟,遥想贾生对策;落帆小憩,闲寻屈子书台。”清道光两江总督陶澍《天问阁联》:“天问无声,屈子当年留石鼓;舟行有幸,鲰生今日访渔矶。”

民国著名音韵学家,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曾运乾曾在此山的凤凰庙设谱局,撰写了长达数千字的优美排偶散文《凤凰阁记》,说:“屈大夫作《天问》篇于此,后人因此筑天问台焉。”


除了上面说的史料和遗迹,还有地图为证。这图是清以前的《屈原写作路线图》,上面明明标出,屈原在桃江写了《天问》和《招魂》。还有明以前的《屈原流放路线图》,附图上面明确标出屈原流放到了“资水”,而凤凰山正在资水之滨。

据我所考,桃江古时居住的苗族,屈原诗中称的“南夷”,早就有了《盘王大歌》,“盘”就是问,“大”就是长,也是从古问到今,从天问到地,屈原很可能是吸收了《盘王大歌》的营养而作《天问》。还有,南夷这带的苗族“古歌”,也与“盘王大歌“相仿。

屈原《天问》诗最后一段:“薄暮雷电,归何忧?劂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关键是“伏匿穴处”这四个字,“伏匿”是隐居,“穴处”是山洞。这是全诗的落脚处和归宿点。问了一大堆,还是应该有个落脚处,要选个地方长期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桃江凤凰山附近的花园洞。

屈原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修山。先拜访隐居修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写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后,而过江至凤凰山,写《天问》,写《涉江》诗。住下来一段很长时间再写《离骚》。


   桃花江畔写《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代表作,是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一座高高的丰碑。《离骚》写于何时何地?有说写于汉北的,其实不是。


为什么不是写于汉北呢?

第一,方向不对。屈原在《离骚》中明明写着,他是往江南流放,其诗句是:“济(作渡字解)沅湘以南征兮(渡过沅水湘水我向南行)”,如果是在汉北,汉北在湖北襄阳一带,怎么会向着沅水、湘水南行呢?渡沅湘而南征,就是向着南楚桃江走来。因那时没有资水这个说法,洞庭以南统称为“沅湘”,资水就包涵在沅湘之内。

第二,年龄不对。据我考证,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是楚怀王时代,是30岁上下年纪,而第二次流放是襄王三年,已经有48岁多了,打算他在路上流浪两年才到桃江,是50岁左右,正合《离骚》诗中说的年龄。因为《离骚》中有句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两句诗翻成白话是:“老境渐渐地将要来临,我担心美名不能永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屈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桃花江与屈原的前世情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