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Q >> qu >> 屈原 >> 正文

 

[组图]寻找屈原:在湖湘的最后踪迹

 承载了湖湘人民两千多年的深切怀念。5月9日。汨罗玉笥山屈子祠。于1991年修葺一新。

  凤凰石雕。 屈子祠屋檐。

  [汨罗:屈原最后居住地] 东经112°51′--113°27′、北纬28°28′--29°27′之间。位于湖南省东北部,西临南洞庭湖。曾为罗子国辖地,现存罗子国故城遗址。

  汨罗地处幕阜山脉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傾斜,地貌有低山、岗地、平原、水系穿插交错。

  我们驾车沿汨罗江河堤行驶时,看到江边大片类似河床的水淹田,水茂密,有牛群悠闲徜徉其间。高岸山地上,树木生机盎然,一种被当地人称做“丝茅”的植物蔚然成片,细长的茎杆顶着白色须毛,在风中飘舞。

  [汨罗江:屈原怀石自沉地] 属洞庭湖水系。汨水与罗水汇合而成。汨罗江原为湘江支流,后改道直接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

  认定的屈原投江处,刘石林一直持不同观点。

  刘根据郦道元《水经注》、罗含《湘中记》等一些历史资料,分析推断出“三闾沉渊处”,应在现在的楚塘渡口附近。

  光阴荏苒,连文字记载的历史都已变得模糊而不可靠。

  但这真的很重要吗?

  2000多年以前的诗人,心绪忧愤、散乱,无以终日。在五月初五那一天,“忽然起身,怀石”,就此自沉深潭。江水漫过头顶那一刻,他的心境是否依然如流放岁月中那些漫长的黑夜一样,悲凉,决绝,凄厉,再不期待黎明?

  端午:在喧闹的鼓声背后

  将五月初五作为龙(宗神Tribal God)的祭祀日,这种习俗,早在屈原水死前就已存在。

  闻一多《端午考》一文中指出:“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刘石林认为,屈原是有意选了楚人最看重的一个日子终结自己的生命。

  南朝《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之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 米,投水祭之。南朝《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

  2004年5月9日黄昏之下的汨罗江,辽阔,寂静。江水兀自西去。

  一艘铁驳轮渡自江面发出“哒哒哒”的轰鸣声,不停地将来往行人与车辆运送至江的两岸。这是汨罗市屈原行政区营田镇的楚塘渡口,当地人则习惯地称之为“名山渡口”。

  “名山”之称,来缘于渡口边的玉笥山。说是山,其实也就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地貌特征的小丘岗,其北面为绵延丘陵,南面是坦荡的洞庭湖平原。玉笥山距汨罗市区大约10公里。

  传说,2300年以前,屈原曾居住于此。
 
 
 

宁静的汨罗江故道。 这块屈原投江碑是1985年立的。
  汨罗山屈原11号墓。京广铁路就在大墓西侧。

  静静的祠堂

  晋·罗含《湘中记》:“......玉笥山,屈平之放栖于此。”民间更为翔实的说法是,屈原来到汨罗以后,先住南阳里(汨罗江北岸,距汨罗市15公里左右),但那里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次年,屈原就迁到了地势较高的玉笥山。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玉笥山上发现了商代鼎、鬲、釜等,证实早在商代,这里就是一片有人居住的生活区。

  现在玉笥山脚,还有一口小水塘,据传为屈原的“饮马塘”,当年屈原就住在塘边。

  5月10日,在那个传说中的屈原故居遗址,我们只能看到那口水塘,以及水塘边的两层新式农村民居,2300多年前那一座庐已无从想象。

  如今,玉笥山上仅存一座建于清乾隆19年(1754年)的屈子祠,也就是现在的屈原纪念馆。2001年6月,屈子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告诉我们,这座屈子祠,也是全国现存惟一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

  刘石林,62岁,“出生于汨罗江畔、玉笥山麓”,在屈子祠读过小学,后来“又在屈子祠当了27年的文物管理员”,一生痴迷于研究屈原。去年9月,他所著的《汨罗江畔屈子祠》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石林说,屈子祠最早并不建在玉笥山上,而是建在距汨罗市区约15公里的屈原南阳里故宅处,原称屈原庙、汨罗庙、三闾庙。晋·王嘉《拾遗记》载:“楚人为之(指屈原,作者注)立祠,汉末犹存”,明确指出古祠在汉代还存在。后来的2000多年里,屈原庙经各朝各代修葺和重建,祭祀香火不断。

  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湘阴知县陈钟理见

  屈原庙离江太近,常年“为湖水侵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圯”,遂将其移建玉笥山。

  两百余年来,玉笥山上的这座屈子祠经数次修葺,仍“承其旧制,规模结构大体如前”。“文革”期间,屈原祠大门上的吊狮、石雕等文物,幸被当时的一位“公社党委书记”请人抹上石灰浆覆盖,才没被“造反派”砸掉。

  现在,屈子祠屋顶仍失修漏雨,屈子祠的工作人员说,修屋顶的木材都买来了,就是还缺资金,动不了工,木材也只好堆放在储存室里。

  5月9日下午和5月10日上午,我们两次到屈子祠,注意到这里很寂静,游人很少。参天古树的阴影中,只听见八哥鸟“唧咕唧咕”的鸣叫声,愈显空阔。

  屈原纪念馆的一位员工说,楚塘渡口的轮渡每年收入都有四五十万,纪念馆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万呢。他说完,笑了笑。那笑,涩涩的。让人心情复杂。

  是哪一座山丘,安葬了诗人的灵魂

  2001年6月,跟屈子祠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屈原墓。
 
 
 

5月9日下午。范家园永青村的孩子放学回家。
  追思。 屈子祠边的招屈亭。

  屈原墓地汨罗山,距屈子祠5公里左右,属范家园永青村。《一统志》(明)载:“汨罗山即今烈女岭,在汨水东北……屈原墓在汨罗山上……”

  汨罗山山势低缓,山上分布着11个大土丘(原有12个,修京广铁路复线时,被土埋掉一个),每座丘前皆立有石碑,上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或“三闾大夫之墓”的字样,此即所谓“十二疑冢”。

  刘石林说,“十二疑冢”的“疑”,并不是疑其为假墓。1983年,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湖南省博物馆试掘了汨罗山上其他一些中小型墓,证实均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墓葬。12座大墓也被考证为大型楚墓,无一是假。

  事实上,屈原归葬汨罗山,其墓碑在唐代还清晰可辨,但到清代初期已是“残碑无字蚀苍苔”。碑刻风化,人们分不清哪座是屈原墓,到清代重新刊立墓碑时,可能是出于保护目的,干脆将周围12座大型墓葬全都立成了“屈原墓”。

  5月9日,我们来到汨罗山时,已是屈原逝去近2300年以后,一个初夏的黄昏。

  在山丘间的一条小路旁边,立着新刊的两块“汨罗山战国墓”文物标志碑。

  对面,是一座底径40余米,高7、8米的圆形土丘,被一层浅浅的青覆满,前面立着“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离这座被称为11号墓的土丘不到20米的地方,还有8、9、10号墓,其形状比11号墓略小。

  当时正有一些学生放学回家,他们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途经墓群,像风一样掠过,只留下叮叮呤呤的声音,这声音,也不知是否曾穿透2000多年的时光。

  后来,在永青村另一端的“冲里赵”,一个来此修庙的岳阳人毛师傅,听说我们要找屈原墓,非常热情地将我们带到附近的后山。暮色里,穿过和人一样高的木,我们发现了4号墓。这座墓碑注明的刻立时间,是清同治6年(1867年)。
 
 
 

屈原投江古碑被用作渡槽了。
  屈原湖湘行踪手绘示意图

  陪我们一起看墓的杨曦,高中毕业后就在屈原纪念馆工作。他告诉我们,12座大墓至今都未被挖掘,到底哪座是真正的屈原墓,已成为一个跨越2300年的悬念,杨曦说,就把这个悬念完整地留给后人吧。

  关于投江地点的争议

  “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在此投江殉国。” 这块刻于1985年的标志碑,立于距玉笥山屈子祠10公里左右的河泊潭汨罗江故道。

  故道是1958年汨罗江尾闾围垦而形成,现已成为屈原农场的一个内湖,不复当年作为主航道的喧嚣、繁华。

  其对面的凤凰山,曾有古木参天。清同治12年(1873年),来往于汨罗江航道的平江商贾曾在山上集资修建屈原庙,但在“文革”中被毁。据说,当时庙里还有清朝时立下的屈原投江古碑,前几年被村民搬去修渡槽了。

  5月10日,我们在屈原农场4分场一个小小的渠沟里,发现了这两块石碑,其刻有碑文的一面面对沟底,无法看到字迹。问同行的屈子祠工作人员,能不能找村民换回这两块古碑,答曰“没有钱,只怕要不回”。

  对于“河泊潭”这个由清光绪6年版《湘阴县图志》

  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屈原投江以后,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等最初的意义,吃粽子、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一个带有强烈原始意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屈原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每年赛龙舟,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必来屈子祠屈原像位前“祭龙头”,“前两年,岳阳的国际龙舟赛,也是在这里祭的龙头呢”。他们还介绍,每年端午节前后的江南雨季,洞庭湖涨水后倒灌汨罗江,致使汨罗江倒流。这个自然现象也被演绎为一个“洞庭龙君”拯救屈原的神话。 
 
 


 

2004年5月9日下午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屈子祠屈原像上。
  5月9日黄昏。 汨罗江楚塘渡口。刘石林认为线处是屈原真正的投江地。

  在汨罗市档案局网页中,我们甚至发现屈原赫然列于该市“名人档案”之首。

  这种纪念,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同样隆重。上个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上马,秭归老县城归州全部被淹,屈原祠也就随之第三次迁建。当地人称,屈原是秭归最古老的“移民”了。

  而早在1953年,亦即屈原死后的223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已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怀念,可以在人间延续千年?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这副对联出自清末李次青,后由原中组部部长李锐重书,镶嵌在玉笥山的招屈亭。

  亭下汨罗江,2282年滩声似旧。

  感谢:湖南理工学院 胡敬君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屈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寻找屈原:在湖湘的最后踪迹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