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纪念屈原的龙舟竞赛咚咚鼓点响彻资水桃江,浪击飞舟的激越场景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据我调查考证,屈原曾长期在桃江定居,并创作了《天问》《离骚》《涉江》《招魂》《山鬼》等伟大诗篇。研究与开发屈原文化,使屈原文化遗产大放光辉,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屈原怎么到桃江来的?
屈原从当时的楚国国都、现在的江陵纪南城流放出来,开头是坐的“舲”船,即蓬帆船。他在《涉江》诗中吟道:“乘舲船上沅”,“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而“入溆浦”。 “沅”是沅水,“枉渚”是常德,“辰阳”是汉寿,关键是“入溆浦”,这个“溆浦”在哪里?有的注家说是溆浦县的“溆浦”。其实不是,这个溆浦县是唐以后才有的,据《唐书·地理志》载:以溆浦之名正式立县是唐高宗武德五年的事。2000多年前战国中期的溆浦正在桃江,即今桃江县界的武潭镇境内,这有大量历史依据可考:
当时的溆浦是水名,不是地名。《水经注》记载,“枉水,一名沧溪,又曰苍溪”,即沧浪之水矣。
又据《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溆水《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鄜梁山,西北流入沅江。”而此山正在桃江。1978年在县境三官桥乡出土了一块唐碑,上面清楚的记载:唐以前益阳县桃江地段叫浮梁乡,亦即鄜梁山,已载入1993年出版的《桃江县志》。
“只要肯定了溆水出自鄜梁山,则溆浦在桃江地域便无疑矣。”这是北京一位研究《楚辞》的专家在网上发文得出的结论。
肯定了溆浦在桃江,就是屈原到桃江的铁证。
前面说的屈原从郢都流放南楚,开始是坐船,但登岸后,他是骑马走骡马古道,或乘马车沿古道南行。也有原诗为证:
步余马兮山皋(让我的马在山边逍遥)。
邸余车兮方林(把我的车停在树林旁)。
这里说的山皋,是依山傍水的高地,与桃江资水之滨相似。那时正有一条骡马古道,从荆州至长沙,必须经过桃江。这条古道一直延续到唐代。《新唐书地理志》载:“望浮驿为唐代 1639个驿站之一,驿路由荆州至长沙。”这望浮驿就是古代之桃花江镇。这也是屈原肯定到过桃江的铁证。
这条骡马古道图,唐代的,至今桃江还可找到。沿古道再往前走,就要翻越浮邱大山,要爬盘山栈道,经穿天坳至安化、新化,屈原当然不会去爬山,而在桃江停下了脚步。
从修山到桃江要涉江,他在这里写的《涉江》诗中有一句“旦余济乎江湘”,“旦”是早晨,“济”是渡,是早晨渡江,即涉江。“湘”是泛指湖南,具体地说,这“江”是指的桃江境内的资江或桃花江。这在古桃江县志上亦有记载。
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行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这里更明确指出屈原涉江,就是资江的桃花江段。
长期定居花园洞
屈原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长期在花园洞定居,留下了大量遗迹和传说。我沿着屈原的足迹于去年国庆“黄金周”前后,曾三次到花园洞实地调查。
第一处,地名下马坪,传为屈原进村下马的地方,也是来访客人下马的地方。第一道“三闾桥”也在此处。
再进去便是书房村,“书房村”是正宗屈原住的地方,古名叫书房屋场,原始的屈原屋场无法查考,现在残存的是明以后的老屋场。规模很大,至少有十多亩地那么宽广,现在拆掉大部起了楼房,残留一角是古式木板建筑。
据当地群众说,里面进去一点还有个小地名叫书房村,那是屈原专为读书著书写诗的地方。书房屋场则是屈原一家子住的地方。
他写诗的地方,估计竹简堆放就有一屋,所以另有个“书房村”。
我设想当时屈原是怎么样写诗的?是用毛笔写在纸上么?不是,绝对不是。因那时还没有纸,纸到东汉才由蔡伦发明。屈原写诗肯定是写在竹简上。屈原流放后的大部分诗篇,是在花园洞完成的,一首《天问》370多句,1500余字,该写多少竹简,串起来该有多长?堆起来该有多高,放起来该要多宽的地方?所以屈原必须住下来才能创作那么伟大的诗篇,屈原有单独的书房村是创作实践的需要。
这次调查发现了真正的老“三闾桥”,是用古石挽拱,古石正中刻着“闾”字,仍清晰可见。当地老人说:“这是千百余年的老桥。”
屈原酷爱兰花,象征着他的品格。他在花园洞种花百亩,地点就在花家坪,也有人说,整个花园洞都是屈原的花园。
第三次调查,主要是勘察屈原小姐墓,我是陪同市里专家联合会的领导一起去的。
屈女墓位于杨家仑上的山腰。当地群众都称是“屈原小姐”墓,墓在竹林中,砍开竹子才见到墓,竹叶盖满芳冢。群众说,屈原的宝剑作为殉葬品也埋在墓里。
还有“十八娘”石人像,为守墓之神。据当地莫吉安老师说:“花园洞有地名叫‘十八娘’,他小时在那里放牛,见过两个石人;前两年还在花园洞主港里,看到一尊卧着的石人,现在已埋在沙下,石人高1.7米,花岗石质,双手护前胸。”
其他传说,还有:鸟嘴山,传说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传说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传说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这些传说说明屈原曾在此从事种养,春种秋收,为时很长。不是临时居住,是第二故居。屈原在花园洞真正过了一段恬静的田园生活。这就证明了郭沫若大师说的:“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在作者必须有精神上的体魄上的相当的余裕才能产生。”
屈原长期住在花园洞,还可从屈原写的很多诗句中得到证实。他在这里写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