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洪
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例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以此表达对屈原的热爱和追恋。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立传,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司马迁认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历代文人也视屈原为我国爱国诗人之冠。 除诗才外,笔者认为屈原还具有三大品格:一是炙热的爱国情怀,二是远大的政治抱负,三是深邃的历史眼光。
炙热的爱国情怀
屈原的爱国情怀首先体现为忠君。屈原年轻时深受楚怀王信任,获重用。后因怀王听信谗言,屈原遭疏远,继而被放逐。虽然屈原在诗篇中多处流露对国君的抱怨,但屈原忠君思想未改。 第二,屈原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爱民上。屈原在诗篇中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同情。例如,在《离骚》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三,屈原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对为国捐躯将士的讴歌。他的《国殇》以深情凝重的笔调颂扬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些诗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深刻体现出屈原炙热的爱国情怀。 屈原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才周游列国者众。楚国人才外流也是较为典型的,流传至今的成语“楚才晋用”正说明了这一点。而屈原才华出众,尽管受到国君疏远与放逐,又受到佞臣诬陷和国人冷弃,却没有奔他国以求个人名利。这种爱国情怀确实值得历代敬仰。
远大的政治抱负
屈原来自楚国的贵族世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才华出众,年轻时就受到楚怀王重用。屈原具有伟大的政治抱负,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在楚国建立“美政”。屈原的美政就是法律严明、君王圣明、大臣清正、国家富强、人民安乐。二是希望通过建立“美政”,使楚国更加富强,从而有能力抵抗强秦,或可进而完成统一天下使命,结束战国纷争局面。为此,屈原十分注重做好外交工作,特别是主张联齐抗秦。
深邃的历史眼光
屈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历代成败兴亡知之甚深。正因如此,屈原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他看到了楚国国君和贵族集团看不到的东西,深深感到楚国如果不变法图强,将为强秦所灭。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秦楚矛盾尤为突出,呈现出“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的局面。可以说,合纵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历史发展到战国后期,中国已呈大统一之势,屈原对这一点应该说也是看得比较清楚的。屈原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较准确的把握,被逐放后,自己无能为力,陷入绝望,这是他最后自沉江底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屈原的预感是正确的,楚国在他投江后几十年即为强秦所灭,而秦国则扮演了实现大一统的角色。 屈原虽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才华出众,却缺乏作为政治家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楚怀王命屈原起草宪令,上官大夫欲看文稿,屈原不给,弄得上官大夫公然抢夺。这一事件导致上官大夫向怀王进献谗言,称屈原居功自傲,怀王因而疏远屈原。这个故事一定程度上说明屈原缺乏政治谋略,不善于结交盟友。同时,屈原个性孤傲,从其诗赋中甚至能看出,连他培养的人也离他而去。这可以说是他政治抱负没能实现的原因之一。 第二,屈原对民生疾苦非常关心,但他并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其诗歌中,民众是被哀叹同情的对象。被放逐后,眼见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又预感到楚国将亡,绝望而自沉江底。但跳江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挽救楚国危局需要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