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婴儿当洗澡水倒掉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鲍鹏山《老子》“现代解读”辨析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沈善增
7月26日,我写了《是老子、还是鲍鹏山对人性悲观》后,这件事本来准备搁开了。但那天晚上,我收到香港《弘道》杂志,得知王家祐先生已于4月9日仙逝,深感悲痛,深感震惊。这两天罗列旧文,写一篇悼念文章,最深的感受,老先生对我的厚望,乃是对“学术界逐渐探清诸子本意”、“中国哲学新生”的厚望,这是一位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自觉意识、宗教情怀的先哲对事业的厚望,是他的遗嘱。另一点,我清楚记得老先生说他可以活到八十八岁,他是世间俗称有高功夫的人,有特异功能的人,是全真教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的第二十三代传人,对丹道有很深的造诣,有许多气功大师是他的学生,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言还是不准确,至少提早了四年。天机不可泄漏,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但因为种种缘故,我觉得是对我的一个警示,要做的事赶快做,抓紧做,拣重要的先做,我已经到了不能太相信还有时日、可以悠着点来的年龄了。
因此,我决定还要对片鲍鹏山的《老子》“现代读解”再做一点辨析的工作。本来,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可以由对《老子》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做,我的《还吾老子》、《老子走近青年》已在,只要提个头就是了。如果我现在大学里,带博士生,可以让博士生作为练习题来做。但王家祐先生似乎乘着《弘道》之舟,及时来提醒我,这事还得由我自己来做。我从网上搜索到鲍鹏山比较完整的解读《老子》的文本来读,觉得这“第六感觉”是有道理的。鲍鹏山解读《老子》的观点虽然与两千多年来对《老子》的否定意见没什么不同,但他的态度却与“五四”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批判《老子》的学者所持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批判《老子》,是先有一个立场、一套观点(武器),然后把《老子》当靶子来打,以检验武器的先进性。这种“先入为主”的批判,虽然本质上是与科学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的,但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而鲍鹏山却不是抱着这样的先入之见去读《老子》,却读出了与前人批判《老子》相似的结论,在一般人看来,说明原本对《老子》的批判具有真理性,不带成见的去读,不也读出了同样的结论吗?但在我看来,这恰恰证明了,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注释本系统对《老子》的歪曲与误读,后果是多么严重。我曾经在《孔子原来这么说》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今天的尊孔派可能与“五四”的反孔派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为他们批判的是被歪曲、改造、阉割的孔子与儒学,是被皇权专制话语塑造出来的精神偶像的孔子,是孔子自己也要批判、打倒的伪“孔子”。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激烈地批判、打倒“伪孔子”,也为认识、尊崇“真孔子”创造了条件。所以,今天的尊孔派还要感谢“五四”的反孔派。我现在看鲍鹏山的批判《老子》的解读,也是这样的心情。如果他能信服我对《老子》文本的考证、甄读,我想他的观点也许会发生大的转变,毕竟他与老子前世无怨、今世无仇,也不是奉谁的将令而来,批判《老子》也不惊世骇俗,吸引不来多少眼球。而且,鲍鹏山先生信服不信服并不重要,只要读者能由此知道我甄读的《老子》本意是什么,由此对两千多年的《老子》旧注生疑,我的目的应该就达到了。借鲍鹏山先生现今在电视传媒上的知名度,或许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老子》以及《论语》、《庄子》等经典本意的关注,把读经引向深入,我是义不容辞的,也不要等这辈子可能等不到的博士生来做。重要的事情很多,适时就是最要紧的,我想,这就是王家祐先生要告诉我的。
以下就摘出鲍鹏山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辨析:
鲍鹏山先生说:
我曾经给老子的文化思想作了个比喻,叫“文化罂粟”。老子有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有毒。因为历史本身是不纯洁的,它很残忍。而老子思想不仅仅源于他个人的经历,而是来自于整个人类历史。他在这个档案馆里读了整部人类历史,他在漫长的历史里发现太多太多的悲剧、黑暗、阴谋、人世沧桑,历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今天成了明天败了,今天存了明天亡了,今天得福了明天招祸了,今天你还在,明天消失了。
这么多的成败、存亡,看这么多的福祸,看到最后怎么能不把心看冷了呢,怎么不把心看冷酷了呢,怎么能够不悲观呢?我们说真正的人类历史学家一定是比较悲观的,老子就是悲观主义者。《道德经》五千言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老子对整个历史的总结,而不是他个人经验的总结。
这是鲍鹏山先生对《老子》思想的观感,产生这种观感,有客观原因,更有他自身的原因,这就不辨析的。本来属于读后感的一些观点,我是不参与争论的,但因为鲍鹏山先生的立论是建立在这一点上,而且,“文化罂粟”之说好像持论公允,又颇有诱惑力,所以要指出,他的观感与《老子》的文本实际严重不符。《老子》说的是“圣人”之道,文中有那么多处提到“圣人”如何如何,“侯王”学圣人应该如何如何,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抱“被褐怀玉”之心,怎么会是“悲观”呢?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
“知者希,则我贵矣。”此从帛书乙本,王本作“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按王本,可译为“能了解我的稀少,能效法我的难得遇到”,“则”作动词,解为“效法”。而从帛书,“则”为连接词,可译为“没有人了解我,正表明我之高贵”。我认为帛书“知者”应为“智者”,对应于“夫唯无知”之“知”(智慧),而非对应于“是以不我知”之“知”(了解)。按上述之译,“我之高贵”是因为“了解我”的人稀少,所遵循的乃“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而把“知者希”理解为“有智慧的稀少”,那么,“我贵”就因为我有智慧,价值来自智慧,与“知我者”之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