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建:百家之祖,道学"双峰" --《老子》对诸子百家和现当代的影响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影响,这可以从它的命运中清楚地看到。人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当时著名的显学有所谓儒、墨、法、道等等,这些派别各执其说,互不相让。但就是这些各不相同的学派,却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 下面,我们做一个粗线条的疏理。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自不必说(世人称老子为道家,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也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道家之名在后,始见于司马谈(?~公元前110年)的《论六家之要指》。老子《道德经》的问世,那时,还没有诸子百家。老子讲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根本规律,古人称之为"道学"。而道家与道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成一家之言就很不容易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老子是一种误解),它直接秉承《老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这在《庄子》一书中是不难看到的。比如,从宇宙万物的本体论看,《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比老子小20岁。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曾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过,问礼问道,有五次之多。老子告戒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991年9月,以周谷城、谷牧等著名学者为顾问的16集电视连续剧《孔子》,描写了孔子不远千里到周都拜会问礼乐问道于老子,有4次老子与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的对话镜头,让人深受启发。孔子很谦虚,一些不太清楚的重要观点请教于老子;老子也把孔子当作朋友,很尊重孔子;固然他们意见不一样,但是其情节是很感人的。老子认为周守藏室里的典籍对学问的增长是有好处的,但是无益于消除动乱。因为动乱的产生不是周礼所能够解决的,其根源在于人心的私欲,并告诫孔子说:你的前景暗淡难料啊。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著名学者萧焜焘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缺乏能动自觉的盲目性,唯意志论;老子是"道法自然"、辅其自然、大顺自然,是一种立天道推人道高度理性自觉意识的能动性,是我命由天亦由我的天人合一"配天"观。老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儒家的后学虽然无法亲身聆听老子的谆谆之教,但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儒家本体论奠定基础的是《周易大传》,而《周易大传》实受过老子的影响。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建构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以天道言人事,在孔子那里难于找到,而在《老子》中则清清楚楚。 先秦诸子中,受《老子》影响最大的当数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和韩非都"本于黄老"。对此,司马迁有一段评语,他说:"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虽然申韩的境界,远不如老子,但他们也是"原于道德"的。韩非为人口吃,说话不利落,但善于著书,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两篇是直接关于《老子》的,这就是《解老》和《喻老》,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解释《老子》的文字。 先秦诸子受《老子》影响的远不止以上所言,还有诸如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宇宙万物本体意义上、大全意义上"道"的理念的提出使用;老子"善胜敌者,不与"与孙子"攻心为上"等等)以及慎到、天骈、环渊等稷下学派的代表。由此可见《老子》对先秦思想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老子》中的思想,在西汉初年还被应用到政治生活中。当时黄老之学十分盛行,汉初的一些政治家深受其影响。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前汉书·刑法志》)。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之相,为了治理齐国,他重金请来善黄老之术的胶西盖公,盖公对曹参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此而行,齐国大盛。当时不仅萧、曹深信黄老之学,就连景帝时的窦太后也"好黄老之术"(史记·儒林列传)),黄帝、老子之书都读,《史记·外戚世家》写道:"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那些儒者,在这一时期颇受冷落。 这是道学的第一峰--史称"文景之治"的辉煌。 西汉皇位传至武帝刘彻时,有一个大儒叫董仲舒,他建议武帝弃黄老之术而用儒家之学,从此形成了儒术独尊的局面,然而,就是这位董仲舒,在他的思想中可以屡屡窥见《老子》的影子。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离合根第十八》上说:"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此人主所以法无之行也。"该说《保位权第二十》上又说:"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这些话都可以从《老子》中找到根源,虽然董仲舒是以此阐发他的思想,是以道解儒的,但他受到《老子》的影响则是无疑的。 东汉末年,道教在中国出现,在西蜀鹤鸣山中,一个叫张陵的人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这个道派奉老子为教主,把《道德经》奉为经典,规定教徒必须认真学习,后来的教首张鲁在汉中设置祭酒一官,专门负责向入道的人宣讲《道德经》。张鲁还写了一本《老子想尔注》,这是一本很有名的关于《老子》的注本。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