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百家之祖,道学"双峰"
|
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将《老子》作为经典,对这部书的传播和普及有重要作用,这也表明《老子》在我国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不小的作用。鲁迅说过: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教。 魏晋时期,玄学大盛,当时的玄学家(为何称"玄学家",认为老子道学思想意境深远,世人难以理解,是很玄妙之道。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体会,体察,体验,诸子百家都讲"体",提倡的是身体力行,以身证道。实际上是玄之又玄与实之又实的辨证统一)分为两类:一是在朝的,象何晏、王弼等;一是在野的,如竹林七贤。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中的无为而治,如何晏有一篇《无为论》,其中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所不成者也。"何晏传世的著作不多,王弼就不同了,他的著作十分丰富,而且传世的也不少,在其著作中有一种就是《老子注》,又称《道德真经注》,这是第一流的《老子》注本,深合《老子》原意。王弼作为一个玄学家,在他的《老子注》对"无为"思想屡有阐发,如他在解释《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时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在野的玄学家们注重《老子》中的"自然"之说,如向秀在《难养生论》中说:"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又说:"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为了体现自然之性,这些人放浪形骸,寄情山野,显示出超然物外之态。玄学家们的"无为"也好,"自然"也好,都是针对现实的弊端而发,在他们那里,《老子》中的思想成了发表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 必须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除王弼的《老子注》外,还出现了一种在后世流传颇广的《老子》注本,这就是河上公《老子章句》,通称《河上公章句》。这个注本以非常简明的语句,对《老子》加以注释,而且每一章之前,都标上本章的主旨。《河上公章句》所采用的多是道家养生之言,这是它的特色。在我国民间,河上公注本的《老子》十分流行,与学者们推崇的王弼注本,形成并驾齐驱之势。 在唐代,《老子》一书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说过"柱下为帝室先系",所以他们极力推崇老子。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高宗时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是个敢作敢为的皇帝,在尊崇老子这个问题上也不遗余力,他尊《老子》为《道德真经》,令崇玄学的生徒学习,并把《道德真经》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唐玄宗还为《道德经》做注,这本《御注道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个皇帝注本。唐玄宗注《老子》时使用的是河上公本,这是当时官方普遍采用的本子,但唐玄宗对这个本子并不满意,认为其中没有反映出《老子》的精义,于是重新加以注释。玄宗注《老子》,大量运用佛家语言,如他在解释"道"时说,"道"就是"了性修心"。这一点反映了唐初佛道之争和互相渗透的现实。唐玄宗注《老子》是为了宣传其说,所以在他注好后,令天下臣民,必须家藏一本,以行政手段推广《老子》,这也是《老子》一书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款待"。 这是道学的第二峰--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 开元初年,在唐政府内曾有过一场关于《老子》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使用《老子》的哪一个版本。前面谈到,唐朝建立后,所采用的是河上公本,官方学校一直以此为教本。但此时,著名学者刘知几上书皇帝,说《老子》并无河上公注本,现在人们所研习的是伪造的本子,他请求废弃河上公本,而应采用王弼本。刘知几的观点立即引起宰相宋璟、博士司马贞的反对,他们力辩刘说之误,请求王弼本与河上本并行。唐玄宗同意了宋璟和司马贞的意见,保留河上本。开元七年,玄宗的御注完成,颁行天下,从而取代了河上本在官方的位置。《老子》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竟然能引起政府的一场争论,其作用实不可小看。其实,这并不奇怪,原因之一是《老子》本身就有许多关于治国的论述;原因之二是《老子》自从被道教奉为经典后就与道教密切联系在一起了,而道教的地位如何,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老子》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这一点,在宋代表现得非常充分。 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情有独钟,虽然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但并不能使帝王对道教的热情有所减弱。宋真宗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时把《老子》列为太学以及各地方学校的课本,并在太学、辟雍各设两名博士,专门讲授《老子》。宋徽宗自己也亲自为《老子》做注,大加尊崇。 就在统治者大力推崇《老子》的同时,《老子》的一些思想也已渗透到理学之中。《二程遗书》卷十八上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人道与天道是一致的,这与《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近似之处。《老子》中的"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体道方式对理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提出"去人欲,存天理""去物欲之蔽,则清明而无不知"(《朱子语类》卷四)。《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对理学有所渗透,这与三教合一的背景有关。 宋代理学家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其本体论的许多观念来自道学。长乐市潭头镇朱熹街有一尊石雕朱熹立像,简介上写着:朱熹的贡献是论述了"理"与"气"的关系。大家知道朱熹是如何论述的吗?朱熹希望自己能够进行历史性的总结,推出集大成的"理学"。但可惜的是,所谓的"理学"在境界上远没有超过《老子》。在朱熹那里,所谓的"理在气先",所谓的老子是阴谋家,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一个极大的误解,这不是老子的不幸。 《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朱元璋的注,主要是阐发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对《老子》的原意则不十分重视,这是该御注的特点。 清代黄永定的《七真传》描述了元朝王重阳、邱处机等七人得道成仙的历史故事。邱处机还运用《老子》思想说服了蒙古皇帝,从而避免了一场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老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百家之祖,道学"双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老子》 老聘2 |
下一篇文章: 老子故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