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ao >> 老子 >> 正文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一篇

老子《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它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认识微妙的道。无和有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它们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认识:老子看来,自然法则仅仅是藴藏在天地的抽象运行之中,看不见,也摸不着,因而是“无” 的体现;以名称特性出现的事物,由于它们均来源于天地,因而其本质也是由藴藏在天地抽象运行之中的“道” 所决定。其实,“道”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客观现象的个性与共性完美呼应才形成的,一是个性结构下形成的。“道” 的普遍法则就体现在1、2、3中。老子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容易使读者产生误会。“名” 是事物的个性反映,也与现代的“概念”一词的意思相仿。宇宙中的各个天体系统总是以其个性形式出现,只不过人类所处的天体系统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而出现了最完美形式的“道” 。可见,有名并不等于有最佳境界的道,只是在我们所处的天体系统中实现了道与名的并驾齐驱。二者又形成了局部的万物。

  对老子“道”学理论该如何理解,这是把握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在老子笔下,“道”是运动规律的反映。“可道”,就是可遵循的自然法则,而这种运动是看不见的,是天地间固有的,它依附于天体万物,但不受天体万物左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在老子笔下,自然界有些方面是背道而行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在他看来,人们只有背道而行才是人们正常的选择。同时他又认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总有一个开端,我把道作为形成天下万物的原因)”,意在表明,万物是顺应“道”的法则的。这也是他的哲学核心之一,即背反法则,或称之为矛盾哲学:一方面要人们遵循“道”的法则,一方面又要人们背离“道”的规律,构成一个二难选择。

  在老子笔下,道是抽象的数理反映,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就是0,由0到1 就是由道到1,由1到2是道的作用,由2到3还是道的作用。“0”是无的表现,所以“道常无名”。正是由于有了“0”,才有了负数,故有“反者道之动”之谓。但老子只看到“道”动的一面,没有认识到相对静止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没有对数理作深入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理上。而这一数理肯定是从周初哲学中借鉴过来的。因为这一数理充分表现在周易卦的结构中。老子对一、二、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基本数理上,而没有将现象三要素融为一体,更没有将基本数理进行升华得出一些系统数理,远没有达到干支、周易的认识水平。

  在老子笔下,道是宇宙的总法则,它比宇宙中的物质形成更早,但又说无和有是并驾齐驱的。“无名,天地之始”,就充分反映了先于天地的思想。同时认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表明了他思考问题时的模糊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它广泛地渗透在宇宙天地之中,既可主宰天地和万物,又可协助天地和万物。正是由于它将“道”凌驾于天地之上,因而得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的认识。 老子的这一认识是从周边的事物类推而来的。因为周边的事物形成离不开这一特有的天体系统所形成的道,于是推理,天体的形成也离不开一个“道”字。我认为,局部事物的形成是从绝对的局部开始的,他离不开整体的环境。而天体则不同,它是一个相对局部,在这个相对局部中,有若干不同的质组成,或者说,天体是一个集合概念,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质,因而不能类比。这种认识与“上帝”的理论有类似之处。

  在老子笔下,道是对立的反映。“道冲而用之”中的“冲”就表明其中的对立性。但“反者道之动”,它与现象的运动呈对立状态。在整个《道德经》中,都充满着对立法则,且这种对立是一种背反关系,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这一观点在认识不同的领域确实是这样,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但是,他将这种对立放在同一领域、同一情况来认识,就有点不对头了。同时,他一方面否认了“道”中的融合关系, 认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只有“大道废”,而后才“有仁义”,将“仁”排除在“道”之外;另一方面,又承认“道”的仁慈性,认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是“道冲而用之”的思想体现。

  在老子笔下,道是与“德”并列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一句表明,“道”与“德”是一雄一雌的融合关系。有道必有德,有德必有道,二者相互依存,“道生之,德畜之”,它们各自有其功用。今天看来,“德”就是抽象能量向中心的集结。老子认为,“德”以“道”为前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道”是抽象运动的反映,按理“德”是精神的相对静止反映,对人类来说,就是心智的象征,它起着权衡作用。相对静止是建立在中心上的认识关系,因而“德”字从“心”。因此,老子笔下的“德”,就是抽象中心,它是相对的,这一中心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大脑。在老子看来,要处理好对立背反关系,没有规律可言,全在大脑的智慧——“德”所表现的程度,也是中心的偏移所形成的平衡。立足点不同,中心的位置也就不同,因而将“德”分为“上德”“下德”,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处于高层次的人,他立足于高层中心来认识问题,对下层来说,是“不德”的,这里的“不德”,指没有达到相应的平衡。然而这种“德”对上层有利,因而“有德”;以下层为中心的“下德”,考虑的是局部利益,虽然没有脱离中心,但仅仅是局部的中心,没有顾及整体,因而“无德”。强调层次性固然是正确的,但应该是多层次的综合考虑,而不能顾此失彼。光强调上层利益也不行,应该是局部和整体的综合认识,这才是系统认识的核心。这也是老子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至于他所说到的“太上”,应该是人类命运和天地道德的总称。因为在老子看来,人类也是万物之一,万物离不开“道”,人的命运离不开天地的运行之“道”;“德”依附于“道”,因而人类也离不开天地灵气之“德”。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老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一篇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