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光柱
——在首届全国中华老子智慧与21世纪新文明研讨会上的发言
老子哲学是中华民族自身早已有的,离今已2700多年。只要人们正视西周及以往的历史,知道西周当时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的主流表现,订正《老子》文中被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智者们所篡改了的字词,即可还其《老子》较为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不独可梳理两千七百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对她的反动,还可看清西方哲学的开始及其进展的差异变化是对她的渐趋靠近,同时还可检验“科学理论”的真伪而凸现出老子哲学真谛的真正力量。
1.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定义“哲学”的是老子。他定义“哲学”为“玄牝”的学问,是研究“天地根”的学问;在人间事的领域内是“食母”的学问,是人们对于思维认识不断深化的学问,是“玄之又玄”伴随人类认识进展而永无止境的学问。
2. 第一个在人类认识史中指出较为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是老子。老子所抽象出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双向思维方法,是我们现在大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思维方法,它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所必不可少的正确朴实的思维方法,远比单向的思维方法要高明得多的多而没有学究气、书斋气息!双向(含三向,不包括多向)思维方法,是每个人自觉去认识客观世界所须臾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只不过某些人们把它抽象不出来而已!
3. 人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老子第一个回答了这一问题。很显然,老子已经认识到:植物只能“取有”而生存生活;动物只能“取有、找有”而生存生活;人则不仅“取有、找有”,且必须认识“无”,从“无”中创生出“有”来,才能生存生活。所以老子概括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常有欲”是《老子》文本中唯一的倒置词名,实为“常欲无”、“常欲有”。所以把他老人家的话译成现代的语言则是:“只有人才能对无有所欲望,才能不断发现而创生;只有人对有有所欲望,才能创造又创造不断前进”。历史上和今天所有的人,都不是自觉的遵守着这一格言,而前进在人类认识的大道之上吗?
4. 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动态哲学,是贴近天下实践人的哲学。所以,老子哲学将是(必是)人类永恒而自觉探索的学问。君不见,当今被人们玷污了的各种版本,都能激发起世界上的“老子热”;如果老子的子孙们自觉而较为切近老子思想、结合老子当时的实际,较为完整的订正《老子》成为统一的版本,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仅以上述四点而论,这已是我们祖先完整的“哲学自我”,然而却滞留在我们自身的古老历史之中。时至今日,搞“中国哲学”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岂不令人惋惜!更有甚者,还有人鄙夷不屑而把“老子哲学研究”踢出“中国哲学”大门之外,这意味着什么!然而,这也不能怪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不知老学乃是西周之学,把她与其后学(儒、墨、道、名、法、阴阳、五行……)混为一谈,就不能认清我们自己的历史,也就不知这些后学是对老学的反动。所以,认真开展“老子哲学研究”,将是“中国哲学”亟待着手的重大课题。
2004年8月15日
老子其人、《老子》其书简介
老子姓单,原西周京畿人(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名逨。生于公元前854年,卒于公元前770年。
《史记·老子列传》中有句“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而霸王者出焉。”这句话的实际意义与史实不符。太史儋西行见秦献公当在公元前374年,而孔子死在公元前478年。显然,司马迁只是用他所见的分散史料,想糅合出一个所谓的太史儋似的老子来!他动用了四个原始史料,“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某子出焉”加以穿附,所以就不合史实,这是有关“老子”问题的研究,因此有关史料都必涉及老子。那么我们同样用这四个元素,只不过对“百二十九年”还原成“二百十九年”(因司马迁以为人家是笔误而倒了一个字)。则得出“老子死之后,二百十九年,孔子出焉”!据此,不难知道老子卒于公元前770年。另外联系到汉以后所谓的七十三、八十四的问题,指的是孔子和孟子,但是孟子也不是八十四。战国初期,孟子还没出世,就已有这样的传言,这当指的是孔子和老子。也就是说老子只活了八十四岁,故可知,老子生于前854年。由是,这立即可知,老子百六十余岁,管仲在齐国从政;也知老子二百余岁,管仲死了,这也是司马迁所用史料的出处。去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出土的青铜器告诉我们,“老逨子是历人”,历人是老子最后所任的官职!由于时间的久远,老逨子离司马迁已经六、七百年,长期流传讹变使“老逨子是历人”变成“老逨子亦楚人”,由于“历”字的“厂”字头坏损,所剩下的就只有上“林”下“止”而为“楚”字,这也就顺理成章了!
单逨比周宣王大七岁,逨父名龚是召穆公手下的心腹爱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