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接邻的他邦人家可以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都能听见,但民众到老死也不会成群地迁居到他邦去。
“小邦(国)寡民”是当时事实的落后状态,作为本段论述的假设前提,而不是《老子》向往的理想国。“什伯之器”是指君主、贵族用餐时的豪华排场,而不是什么先进武器或机械、工具。“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是指轻徭役和兵役,不是反对乘用车船和必要的武装。“结绳”不是“结绳记事”,而是“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从事渔猎生产,代指生产劳动,说明《老子》根本不是反对发展生产力,而是呼吁让民众从沉重的徭役与兵役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生产,是保护劳动者,保护生产力。“往来”不是今天理解的“来往”,而是民众迫于生计的迁徙,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对农耕民族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详细考证请阅《还吾老子》。
另外,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鲍鹏山先生采信了从韩非子开始的曲解,把“必固”偷换成了“必先”。“固”是本来的意思,是存在于“将欲”这个“意念”之前,偷换成“必先”,虽然在“翕之”“弱之”“废之”“取之”等动作之前,却产生于“将欲”意念之后,于是,揭示客观规律的名言,就变成了阴谋哲学的策略。自这段话的正确白话译文是:
将要收敛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张扬的;将要削弱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强盛的;将要废除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兴旺的;将要剥夺的,必定是本来太多给予的。
还有“牝恒以静胜牡”、“柔弱胜刚强”的“胜”,鲍鹏山先生理解为“战胜”,其实是“承当”的意思。《说文解字》:“胜,任也。”《老子》中的“胜”都作“承当”解,包括“战胜”,《还吾老子》中有详细辨析。
鲍鹏山先生根据错误的注释,以此作为老子哲学是阴谋哲学的有力证据,只要在概念上进行甄别,就显见这种观点站不住脚了。
鲍鹏山先生还把“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作为《老子》推行愚民政策的证据,也是误读的结果。
“以明”、“以愚”,“以”+动词或作动词用的形容词,用于两者比较,是《老子》中特殊的用词,“以明”、“以愚”不是“使明”、“使愚”,而是“明于”“愚于”。与此相似的是“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以下”不是“使下”,而是“下于”。
“以其智也”,“其”指的是统治者,不是指“民”,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还真本《老子》第三十八篇德章〔王弼本《老子》第七十五章〕)为证。
故而,这句话的正确白话译文应该是:
依道而行的君主,不是把自己放在比人民高明的位置上,而是要把自己放在比他们愚笨的位置上。民众的难以治理,就因为高高在上者认为自己有智慧。
若说“愚”,《老子》提出的是“愚君”观点,与“愚民”政策正相反。
顺便说一句,作为孔子主张“愚民”的罪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白话译解应为:
如果民众的力量可以使用,就随顺他们;如果民众的力量不能够使用,就要去了解他们。(请参阅拙著《孔子原来这么说》。)
最后要说一下,《老子》思想之伟大,《老子》提出的生命哲学之高明,不是对这几段被鲍鹏山先生错解的《老子》章句拨乱反正,就可以充分领略、入其堂奥的。还是要去读全文,要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而且,我是越读越觉得《老子》博大精深,深不可测,每次都有新的启示。我的“颠覆性”注释,也不过是“指月之指”、登山的拐杖而已。我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传世宝典感到自豪,为中国人有读解、传承这样的经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感到荣幸,但从鲍鹏山“现代解读”之例,也可知提倡国学、提倡读经,尤以对旧注的清理、甄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当务之急。否则,不仅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买了炮仗给别人放,更可能是将婴儿当洗澡水倒掉。但愿此文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