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成了如孟子所说的“放僻邪侈.无不为己”的恶棍了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志者往往是小人,成功者往往是庸人这种反常却又普遍的现象呢。
这生下来就头发花白的老子,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就教我们如此下贱如此卑鄙地活着么?
很多人都在这种层面上大骂老子,否定老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生活,那样社会就太卑污了,我们自身也太肮脏了。我们不能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自渎清白。但我在这里要为老子辩护几句,我在上文已经为他的治世哲学作过辩护,此处我还要为他的处世哲学作辩护。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之一。
辩护一,前面我提到,由于汉语缺乏必要的时态限制和虚拟语气,有些句子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就看刚才分析的句子,“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刚才是把它看成老子的理论主张的,看成是他的一种提倡;但把它看成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不也可以吗?鲁迅说老子时有愤激之辞,我们把它看成是老子对这种颠倒的社会现象的愤激之辞不也可以吗?
辩护二,撇开辩护一中的理由不谈,我认为,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的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可怕。
鲍鹏山先生也许正是从此处读出了《老子》的“如此下贱如此卑鄙”,深感震惊,经过痛苦的思考,总算找到了替《老子》“辩护”的理由,但更觉得要对世人说一说,“因为我们不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生活,那样社会就太卑污了,我们自身也太肮脏了。我们不能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自渎清白。”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也正说明亟需对严重歪曲、误读《老子》本意的注释本系统做拨乱反正的工作。都是错误的注释惹的祸。
“敢”,今天理解为“不怕”,“不敢”就是“怕”。在《老子》时代,“敢”是进取的意思。《说文》:“敢,进取也。”“不敢”,译成现代白话就是“不进一步”。“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进一步抢在天下人前面”。“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帮助众生按天性自然发展,而没有进一步的作为”。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帛书甲、乙本都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栝”。“杀”是“杀矢”的简称,杀矢是用于射猛兽的利箭,“杀矢,用诸田猎之矢也”(《周礼·考工记·冶氏》“冶氏为杀矢”郑玄注);“栝”是古代的射箭器,与弓弩相似。这句话的正确译解应为:“果决表现在进取上就像利箭,果决表现在不进取上就像射箭器。”这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形象表述。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公理,“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即是这条公理的省称,“不敢为天下先”是这条公理的遮法表述,详见《老子走近青年·综论》。这里要说的是,《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当时的读者对象是侯王,所以,“不敢为天下先”、“勇于不敢”都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其他如“唯小”、“处下”、“守弱”,也是针对侯王说的,是“大者唯小”、“上者处下”、“强者守弱”。都是《老子》鲜明的民本立场的体现,决不是什么“充满毒素的智慧”。
鲍鹏山先生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国小,民少,这是老子对他理想国家所定的规模。这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可以省去很多管理机构,也是为了限制统治者的欲望,甚至也是为了消除战争。另外,小国林立,可能也使小百姓有更多可能的选择吧,要“偷渡”不就容易些么?拾起腿就可以“适彼乐土”。我看这一切还是出于“绝圣去智”的需要,何以故?“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有舟舆无所乘之”,车船什佰之器等机巧之械没有用场了,自然也就会绝迹,“机巧之械”的绝迹,根据后来的庄周先生的观察,是可以杜绝人的“机巧之心”的。技术的世界,往往影响人的心灵世界,太重智慧,可能损害德性,这是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几乎一致的观点。
通过这段文字还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对文化与文明的恐惧。文化、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道德的亵渎,往往是以传统的崩溃至少是痛苦变革为代价的。老子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所以,他在他的理想国中扬弃了文化与文明,在“结绳而治”的古朴中圆一个道德之梦。为了人性的纯洁,他已什么都不顾惜了。
与此相应的,老子当然反对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社会组织上的联系。他要斩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让人回到自然的血缘纽带中去,回到家族中去。从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有序社会组织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阶级关系,而是原始的自然关系,如同一头鹿之与另一头鹿的那种若有若无的关系,甚至一头鹿与树上一只斑鸠的关系,彼此心无牵挂,却又和平共处。看来老子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评价极低,抱悲观的态度。所以他要人不远徙,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可见国之小),鸡犬之声都可以互相感发,但人却必须“老死不相往来”。不相往来,是“无为”的结果,既然“无为”,哪有往来?又何必往来?也是“无为”的手段,既然不相往来?怎么去“有为”?
可见他的小国寡民的设想实际上是解散了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社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是“有为”的结果,是人类退化的标志。显然他对现存社会秩序评价更低,近于一笔抹杀。作为国家档案馆的馆长;竟然著文否定现存社会制度,否定周文、周武以及天才政治家和伟大道德家周公建立的这一已延续数百年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必欲瓦解之而后快,这是什么行为?他的这套理论欲置周天子于何地?当初周之始祖古公亶父从岐山六十里发迹,进而霸有天下,难道错了吗?他想让周天子要去当一个小小的、连邻国鸡犬之声都可以骚扰他的春梦的原始部落的一个小酋长吗?——好荒谬的建议!好悖忤的言论!好大的胆子!好伟大的批判勇气!
这也是错误注释本惹的祸。本章甄读的白话译解为:
即使在邦国土地小、人口少的落后状态下,如果君主在用餐时不摆十多盆百多碗的奢华排场,就能使民众珍惜生命不远途迁徙。君主虽然有船,不征男夫来刻镂,虽然有车,不调女工来文绣,不轻易动用;虽然可以召集壮丁,使他们披铠甲带武器变成军队,但轻易不搞大规模军事演习、不开战打仗;使民众可以用线绳结成捕兽打鱼的网罟,从事正常的渔猎等生产劳动。这样,人民就会感到他们的食物是甘甜的,他们的衣服是上好的,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安宁的,他们的风俗是和乐的。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