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ang >> 姜夔 >> 正文

 

姜夔《续书谱》释读

姜夔此段论述涉及到浓、干、燥(枯)、湿(润)四种用墨,他所谓楷书要干、行草要半干半湿的观点无疑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用墨的过程中,湿笔水、墨量多,容易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枯笔是指毛笔中的浓墨失去大部分之后继续书写所产生的墨色效果;干笔,也称渴笔,是毛笔中的淡墨失去大部分水分之后的书写效果。由于水分的不同,会出现浓枯、干湿的对比,而这些对比又常常是书写中情绪表现的最佳手段之一。这在明代以后的行草书中可以找到许多范例,王铎行书的墨色变化就是相当突出和精彩的。

  墨色的表现,在浓枯干湿之外,还有淡墨。关于浓墨与淡墨,清代王澍有这样一段论述:

  东坡用墨如糊,云“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古人作书,未有不浓用墨者。晨兴即磨墨汁升许,以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则但取墨华,而弃其滓秽,故墨彩焕发,气韵深厚,至数百年尤黑如漆,而余香不散也。至董文敏以家用墨之法作书,于是始尚淡墨……要其矜意之书,究亦未有不浓用墨者,观者未之察耳。

  从这里我们看出,苏东坡与许多古人喜欢用浓墨,而明代董其昌已经使用淡墨作书。但是,董其昌并非淡墨第一人。纵使姜夔在这段论述中也没有提到淡墨,也不能因此就说宋人还不能使用淡墨技法。如传为颜真卿的《湖州帖》中淡墨的运用很多,很多字墨色极淡,水分较为充足。此作被认为是米芾的临作,现藏故宫博物院。到了清代,号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刘墉与王文治为善用浓淡法的代表。乾隆时期,刘墉是著名的帖学家,从其现存墨迹来看,他喜欢使用重而黑的浓墨,甚至能使有的字迹看起来就是一个墨团。他的用墨法与苏东坡近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探花的王文治由于喜用淡墨,正好与刘墉成为不可多得的一对书家。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不因浓淡墨色的使用而减弱用笔。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墨色,都不能离开笔法来看。如果离开用笔,墨色就可能成为毫无生气的墨团,进而成为被人讥笑的“墨猪”了。

  在这段论述中,姜夔还提到笔墨关系,所谓锋长则含墨。今天看来,笔、纸、墨关系都很重要。由于笔、墨的相互影响,茅龙笔与猪鬃笔等硬毫容易产生枯笔,而羊毫为主的软毫则易表现湿润的效果;同理,由于纸、墨关系,以生宣为主的吸水性较强的纸张墨色变化丰富,而以熟宣、半生熟宣为材料的作品墨色变化则相对较小。

  最后,顺手选录金代著名诗人元遗山《赋南中杨生玉泉墨》诗作结,并与读者诸君共赏:

  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御团更觉香为累,冷剂休夸漆点成。
  浣袖奏郎无藉在,眉张遇可怜生。
  晴窗弄笔人今老,辜负松风入砚声。

  【原文】行书

  尝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译文】我尝考查魏晋行书,自有一定体制,跟草书有所不同,大都是把真书变化来便利书写而已。草书出于章草,行书出于真书,所以虽称行书,各有定体,即使晋代诸家,也不远离,像《兰亭叙》和右军各帖自是第一流作品。谢安、王献之诸帖次之,颜、柳、苏、米,在后世也是可观的几家。主要以笔调老练为贵,笔调老练,即使偶有一二败笔,仍可辉映一时。所贵者,在乎肥瘦相间,血脉贯通,筋骨老健,风神潇洒,姿态具备。真有真的姿态,行有行的姿态,草有的姿态,必须博习多方,是可以兼通的。

  【解读】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以致于有的书法家简单地以火车为喻:楷书好比开慢车,行书好比开直快,书则是特快。细究起来,这种观点并不十分准确。如果认为行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捷,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认为必须先练习楷书,然后把楷书笔快速连接起来,就成为行书了,则是很大的误解。因为现在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行草书出现并不比楷书晚。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楷书是行草书的规范化,而行草书自身的特点又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能够概括完整的。不过,没有看到简牍书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姜夔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姜夔《续书谱》释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一代词宗姜夔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姜夔
    姜夔
    清笙幽磬——姜夔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姜夔《齐天乐·庚郎先自吟愁赋》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烟》
    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生平
    赏析姜夔《琶琶仙》片断
    “清空”中有意趣——姜夔《暗香》(
    宋词名篇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
    姜夔简介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姜夔
    姜 夔(十四首)
    姜夔诗选
    姜夔宋词选 踏莎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宋】姜夔 疏影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扬州慢
    姜夔浮雕再起争议
    暗香疏影话姜夔
    折柳合肥忆姜夔
    姜夔生平简介
    愧对姜夔
    敲金戛玉一姜夔
    姜夔《扬州慢》
    宋词人物之姜夔
    姜夔《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赏析
    姜夔词选
    淡黄柳 姜夔
    【宋词】《扬州慢》-姜夔
    暗香 【宋】姜夔
    暗香疏影 - 姜夔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惜红衣
    【宋】姜夔 暗香
    【宋】姜夔 齐天乐
    【宋】姜夔 踏莎行
    【宋】姜夔 扬州慢
    【宋】姜夔 念奴娇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
    姜夔、吴文英研究综述
    姜夔简介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姜夔《满江红·仙姥来时》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姜夔《惜红衣》
    姜夔生平简介
    鬲溪梅令 姜夔
    忆王孙 姜夔
    长亭怨慢 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点绛唇 姜夔
    鹧鸪天 姜夔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杏花天影 姜夔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满江红 姜夔
    庆宫春 姜夔
    【宋】姜夔 点絳唇
    一萼红 姜夔
    念奴娇 姜夔
    月下笛 姜夔
    侧犯·咏芍药 姜夔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探春慢 姜夔
    琵琶仙 姜夔
    扬州慢 姜夔
    凄凉犯 姜夔
    暗香疏影 姜夔
    姜夔:冷月无声
    解连环 姜夔
    江梅引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踏莎行 姜夔
    惜红衣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水龙吟 姜夔
    角招 姜夔
    湘月 姜夔
    姜夔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赏
    姜夔《惜红衣·簟枕邀凉》赏析
    齐天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