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ang >> 姜夔 >> 正文

 

姜夔《续书谱》释读

笔锋就内敛;笔管卧倒,笔锋就外露;笔管或起或倒,笔锋忽隐忽现,这样,笔底下就会有神奇变化出来了。只要笔锋能常在点画中央,那么不管向左向右就都不会有毛病了。所以一点一画,都要有三转,一撇一捺,都要有三折。一个“丿”又有几种式样。一点的字,点要与相呼应;两点的字,要点与点互相呼应;三点的字,必须一点起势,一点带下,一点回应;四点的字,要一点起势,两点带下,一点回应。《笔阵图》里说:“如横直相似,排列得整整齐齐,像算盘珠一般,便不是字。”如有“口”的字,写行书或书时,尤其要注意使看不见棱角,以宽舒圆美为妙。“心地端正,写的字自然端正”,“立意在下笔之先,成字在立意之后”,这都是至理名言,所以写字不许采用折中主义:与其求工,宁可守拙;与其软媚,宁可粗劲;与其迟钝,宁可快速,然而必须极力洗除俗气,方显其妙。大抵执笔要执得紧,运笔要运得活,不要以手指运笔,要用手腕运笔。执笔的是手指,手指不管运笔;运笔的是手腕,手腕不管执笔。还有,写字的人,也须略究篆文,弄清点的来历先后。例如“左”、“右”不同,“剌”、“刺”有别,“王”字与“玉”字,“礻”旁与“衤”旁,以至“秦”、“奉”、“泰”、“春”等字,这些字真书字形相同,而篆书结体各异,能找到它的本源,方不致浮泛无根。孙过庭提出“执、使、转、用”的法则,难道是随便说说的吗?

  【解读】上一段讲到草书的时候,姜夔已经提到通过外物来悟得书的观点。同样,在这段用笔的阐述中,他首先提到对于用笔的领悟:“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沙,如壁坼”。关于这几种意象的理解,历代多有讨论。姜夔的说法,值得玩味。

  其次,对于具体技法,此段主要讲到执笔与运笔、中侧锋用笔、提按、起行收与点呼应。

  关于执笔与运笔,姜夔认为:“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这种运腕不运指的主张,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只不过,这种主张也不能偏执。执笔是书法用笔的前提和基础。执笔的目的是要写出好的字来,没有必要拘泥于毛笔的执法。启功先生就曾说拿笔就像拿筷子吃饭,拿筷子没有一种特别标准的方法,吃饭的时候只要能把饭菜夹到嘴里就算是正确的了。许多成功的书家执笔的方式会随着情绪与书写材质的不同而改变。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执笔法。

  唐代以前,由于没有高案大桌,写字时的执笔方式与我们今天常见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女史箴图》,女史站着提笔书写。而传为唐代的《北齐校书图》中校书者的执笔姿势也与今天迥然不同,图中有个人是左手拿着纸而右手单钩拿笔写字,这也是一种执笔方法。韩滉《文苑图》中执笔者姿势又有不同。唐代著名书家怀素大醉之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提笔在墙壁上书写,他的执笔方法肯定又有所区别。到了宋代,苏轼强调“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自己执笔是使用“三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三根手指头拿笔,类似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与苏轼同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认为,执笔要轻,所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这一点与苏东坡是相似的,但是,他又认为写字应该悬腕。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则认为,写字时要把笔提起来,让毛笔自起自倒。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与众不同,他认为回腕法是最佳选择。一般而言,近代书法家比较推崇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执笔法”。所谓“五字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的执笔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此有详细的解说。五指执笔,应使五指配合得当,切忌用力过大。执笔的深浅高低,因人因时而异,不可过于偏执。

  姜夔所谓的“腕运”是运笔的一种方式。运腕的基础是悬腕。所谓悬腕,就是使手腕悬空。运腕,就是用悬空的手腕带动毛笔进行书写。有的人采取枕腕法来代替悬腕。所谓“枕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下面书写。我们认为,这种枕腕法只能在书写不太大的字的时候偶尔为之。至于有人说,先用枕腕,熟练之后慢慢地就悬起来了,纯属无稽之谈。

  腕运之外,运笔法还有指运、肘运、全身运笔诸说。

  所谓指运,就是用手指运笔,用手指拨动毛笔,这在写小字的时候常常用到。要使指运而腕不知,指、腕配合无间,堪为上乘。所谓肘运,就是以肘为支点悬肘挥运毛笔。至于全身运笔说,清代碑学以来许多书家奉为不二法门,但不能把这种说法与玩杂耍似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姜夔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姜夔《续书谱》释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一代词宗姜夔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姜夔
    姜夔
    清笙幽磬——姜夔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姜夔《齐天乐·庚郎先自吟愁赋》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烟》
    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生平
    赏析姜夔《琶琶仙》片断
    “清空”中有意趣——姜夔《暗香》(
    宋词名篇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
    姜夔简介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姜夔
    姜 夔(十四首)
    姜夔诗选
    姜夔宋词选 踏莎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宋】姜夔 疏影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扬州慢
    姜夔浮雕再起争议
    暗香疏影话姜夔
    折柳合肥忆姜夔
    姜夔生平简介
    愧对姜夔
    敲金戛玉一姜夔
    姜夔《扬州慢》
    宋词人物之姜夔
    姜夔《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赏析
    姜夔词选
    淡黄柳 姜夔
    【宋词】《扬州慢》-姜夔
    暗香 【宋】姜夔
    暗香疏影 - 姜夔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惜红衣
    【宋】姜夔 暗香
    【宋】姜夔 齐天乐
    【宋】姜夔 踏莎行
    【宋】姜夔 扬州慢
    【宋】姜夔 念奴娇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
    姜夔、吴文英研究综述
    姜夔简介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姜夔《满江红·仙姥来时》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姜夔《惜红衣》
    姜夔生平简介
    鬲溪梅令 姜夔
    忆王孙 姜夔
    长亭怨慢 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点绛唇 姜夔
    鹧鸪天 姜夔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杏花天影 姜夔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满江红 姜夔
    庆宫春 姜夔
    【宋】姜夔 点絳唇
    一萼红 姜夔
    念奴娇 姜夔
    月下笛 姜夔
    侧犯·咏芍药 姜夔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探春慢 姜夔
    琵琶仙 姜夔
    扬州慢 姜夔
    凄凉犯 姜夔
    暗香疏影 姜夔
    姜夔:冷月无声
    解连环 姜夔
    江梅引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踏莎行 姜夔
    惜红衣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水龙吟 姜夔
    角招 姜夔
    湘月 姜夔
    姜夔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赏
    姜夔《惜红衣·簟枕邀凉》赏析
    齐天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