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怀
(序)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 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 枝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江湖游士,“清客”。早年随 父宦居湖北汉阳,青年少年时代在汉阳渡过。以后浪迹湖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他 在南宋时,名气特别大,30岁时,在湖州结识老诗人萧德藻,萧把自己兄弟的女儿嫁给了 姜夔。姜夔因此居住在湖州变山白石洞,后来接识了大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很欣赏姜夔的 诗词,并寄以希望,后经杨万里举荐,认识了范成大,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姜夔身无 官职,以诗词游说于士大夫中。在汉阳时他依靠他姐姐,在苏州时依靠范成大,在杭州时 依靠张监。他的个性和生活特点最符合清客特点,范成大曾说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
雅士”。姜夔无论是诗、词都好,且精通音乐,他向朝庭献了大量音乐方面的文献资料, 如《大乐仪》。姜夔的词集中在《白石道人歌曲》,其中有80余篇留传下来。他的词在南 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 章氏最为杰出”。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姜夔词的主要特点是: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南宋张炎在《词源》称“ 词要清空,不要自视,......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首《暗香》便是一个 有力的佐证。
词上片写月中赏梅。
词人从回忆往日赏梅开头,凭空升出一番意绪,时间、意象重叠。“月色”,着重色调与 氛围的感受。从声音上看,“月色”是入声字,发音轻涩,幽约,这种轻约的声音在月光 的冷色调里就能造成一种幽冷的范围(古诗中“月色”几乎都有一种冷的意味)。“月色 ”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了的,更有意蕴,更幽冷,且多了一层朦胧。“旧时”把 人带入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同时也隐约地含有一种今昔的对比,同时也见出“月色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写月下赏梅,重点写一种意态,用一个“照”字将“月色、 梅、我”构成一个立体境界,使人想起词优雅闲远的意态。“月、梅、笛、人”都不是巧 合,而是词人着意的选择安排,带有词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这种笔法即是一种骚雅 笔法。“吹笛”也只有在月下、梅边,才别有风味。古典诗词中,“月色、吹笛”成为怀 乡怀人的一种典型环境,梅边“吹笛”与赏梅有关,词人在梅花边吹咏梅之曲,梅、月、 笛声和谐统一。“算几番”,“几番”说明月下赏梅吹笛不止一次,可见赏梅吹笛兴趣之 - 高。“算”有一种对往事的回忆,带有“往事如烟”的感慨。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续写赏梅清兴。前一句是词人一个人,这句是词人与情 人一起赏梅。“玉人”使人联想到皎洁、优雅、轻灵、姣小,玉人与月色相联,意境和谐 。“唤起”见出词人兴趣之高,也有人解释为:笛声引起玉人与词人共赏冬天的清寒,一 般人不会起来,雅情明显。“清寒”与“冷月”构成幽冷的意境。“与”,“共”之义, 清兴之外,还多一种味外味,即韵味和情味。以上五句是回忆当年赏梅雅兴。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由回忆转入现时,以“何逊”自比(何逊也酷爱梅 花)。“而今”照应“旧时”,我渐老了,年轻时咏梅的才情、赏梅的意兴都没有了,对 梅的兴趣减少了,感受迟钝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词人对眼前梅花的感受。以前词人对梅的感受强烈 ,而今对梅的花期淡漠了,只有当梅香龚来,才感到梅花开了。“但怪得”表面是惊讶梅 的开放,更深的意思是:而今我老了,梅花何苦送香来,让我生惆怅。梅花的冷香引起诗 人的情思,平静的心骚动起来。“疏花”,梅花疏淡,意态淡雅,梅花快凋落了,词人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