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惜红衣》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至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粱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姜夔,一生未仕,先后仰仗萧德藻、范成大、张磁等名流公卿,过着江湖清客的生活。这首词即词人在吴兴客居时的心绪记录。词前小序告诉了我们作词的缘起。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姜夔寓居吴兴,游千岩,多次往来于荷花之间。吴兴的夏天荷花盛开,清香宜人,这引起了词人无限感触,于是自度一曲,以纪其情。炎炎夏日,数度往来于清荷之间,这该多么令人惬意。词人所纪之情又如何呢?
词的上片一开始展现了夏日里一系列生活细节:“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琴书自娱,以此消磨时光,解暑日之闷,但却不禁睡着了,这“换日”、“无力”二语已暗示出主人公的无聊情绪。“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醒来之后,用冰泉细致清洗香甜的瓜果,以快刀剖之,啖而解暑,这是一极雅致的生活乐事。瓜果清香或许短暂地缓解了之前的无聊情绪吧。读至此,索居无聊之感仿佛有所舒缓。然接下来笔锋一转,词人的情绪又陷入落寞。琴书无人共赏,瓜果无人共享,反而使人备觉索居之冷寂,不禁念及当年杜甫僻居城南,友人过访,隔着墙头向邻居借酒待客。如今却一整日无人问讯自己这位客居他乡的 “城南诗客”。天色将暮,却唯听到“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蝉噪之声愈衬周遭的冷清寂静。可见主人公本尽量寻找乐趣,但孤独落寞之感越发挥之不去。抒情的扬抑之间,无一不表现寂寥无聊的索居之感。 换头之处,欲言又止,词人以健朗之笔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虹粱水陌。鱼浪吹香”的清丽美景。但“红衣半狼藉”一句又转而承起上片“说西风消息”词意,终究是西风愁起,荷花凋零了,曾经的美好终究随时迁而消逝。词人的索居的孤寂之感,在时序变迁中深化。是什么样的心事使得主人公内心如此凄然呢?“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舍船登岸,系舟北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渺邈难见。那时与自己同游的人儿,如今也天各一方。吴兴水乡清绝美景,“渚边沙外”,何时能与伊携手同游?秋天就要来了,什么时候能与伊共赏“三十六陂秋色”,同咏江南秋荷呢?“问甚时”,可见词人也不知何时能与伊再次相见,期待中觉无期,透出深沉的失落感。至此,词人终于道出了落寞寂寥之感源自于对曾经相知相惜的伊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词之真情于此可见。而词以一期待语作结,或许有重聚的一天吧,也许遥遥无期吧,也许此生不再吧? 词已尽而意无穷,正如“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姜夔善以健笔写柔情,其情词情深而不媚。这是他能于两宋词坛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夏承焘先生就曾指出:“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的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犷流弊。”《惜红衣》一词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全词索居之感、怀人之情至深至真,但语言峭拔隽永,如邀凉、换日、吹香等,造语新健雅致,同时,词作所营造的意境清疏空灵,笔势转折抑扬,皆见清新刚劲之美。 这首词怀念的是谁,已难确认。从词中“渺天北”一语可知词人怀念的是位于吴兴北面的佳人。姜夔曾经客居的合肥位于吴兴的西北。而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二十多岁的时候,客游江淮之地,曾与合肥女相恋,结下不解情缘,而这段恋情最终无果而终,成为姜夔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姜夔词中有不少怀人之作皆为怀念这段恋情而作。时空迁逝、人事沧桑都未能改变姜夔对合肥恋人的思念。世人多以姜夔终生布衣,狷洁清高、襟怀洒落而似晋宋人物,其实姜夔与晋宋人物相似之处何止其高怀雅韵。姜夔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所谓“情之所钟,正在吾辈”(《世说新语·伤逝》),这也是姜夔神似“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的晋宋人物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