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人物之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白石道人歌曲》等传世。
姜夔的词,多是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少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题材比较狭窄,但是格律严密、语言典丽、词风清雅、格调空灵,上承周邦彦,下开王沂孙、张炎一派,是南宋“醇雅派”词人的最著名人物,在词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姜夔精通音乐,能自度曲,善吹箫弹琴,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音乐家”,《宋词通论》极度推崇他的词,夸他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张炎在《词源》中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从南宋中期一直到清代,姜夔领头的“醇雅派”都是词坛的主流,《四库全书提要》称赞姜夔的词“精深华妙”,“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可惜,如今的芸芸众生,知道姜夔的,能有几人?网上有好事者,茫然问道:“姜白石(姜夔号‘白石’),是什么石头?”
即使一般的古典诗词爱好者,也大多因为中学书本上的那首《扬州慢》,而晓得他的名字,对他的认识也就仅此而已。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恰好是当年不认识“夔”字,傻乎乎地四处求人:“这字,怎么念啊?”
就从这首最著名的《扬州慢》开始吧,全词如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天,当时姜夔二十二岁,路过扬州,“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他看到扬州这个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经过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灾,已是“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他情不自禁地“感怀怆然,感慨今昔”,制作了《扬州慢》的曲腔。词中描写的夜雪、荠麦、废池、乔木、桥波、冷月,塑造了一个凄凉、清冷、空灵的世界,“黍离之悲”、“家国败亡”自不必说,还蕴含着姜夔自伤身世、哀婉凄凉之情。
姜夔的生活,应该算是宋朝文人中最穷苦困顿的了:少年丧父、衣食无着,布衣终生,始终抑郁不得志,寄人篱下。虽然他也努力进取,想科考入仕,却屡试屡败,不得不彻底灰心无奈,只一味地在“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中消磨年华。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姜夔不得不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俯仰由人,有时竟会窘迫到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地步。
他晚年寓居武康时,因没有居所,只好躲进白石洞里。有潘转翁者,讥讽他:“白石道人”。姜夔答以诗云:
“南山仙人何所食,
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
一生费齿不费钱。”
表面自嘲“一生费齿不费钱”,似乎甘于清苦,其实字凝句重,日子苦不堪言。晚年,姜夔朋辈凋零,生活益加凄苦,病卒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竟不能殡殓。幸得友人捐助,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
这种贫困潦倒的一介草民,没有去杀人放火、与社会为敌,已属不错,哪会有甚么奋力济世的雄心壮志?因此,姜夔写的那些事关“民族民生”的词,总是欲言又止、欲笑先颦的,毫无岳飞的“怒发冲冠”激烈、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豪迈、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悲愤。他曾与同时代的辛弃疾、范成大等有诗词唱和。范成大生辰时,姜夔祝寿说:“卢沟旧曾驻马,为黄花闲吟秀句”,赞赏范成大当年出使金国的辉煌事迹,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