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梅花。“瑶席”指雅洁的卧室,“香冷”,移觉手法,恰好 地道出了梅香的特点,“香与冷”,词人同时感受到,写出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 。“冷”与“清寒”照应,又多一层幽冷意味。“香冷入瑶席”与“唤起玉人,不管清寒 与攀摘”相比,可见,词人不仅仅是老了,关键在于玉人不在,暗含了对玉人的思念。
词下片写雪中赏梅。
“江国正寂寂”。“正寂寂”指环境幽清,“寂寂”连用,强调环境的幽静。“正”字又 见出作者的一种感受,夜间下雪时特有的静,环境的幽静,也写出了词人心境的空寞,梅 花也该开放了。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折一枝梅花寄给情人,表达思念,但雪深无法办到。“叹” 字见出词人的惋惜,无法表达则借酒消愁。
“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词人与梅花都在怀念玉人。“翠樽易泣”,感情脆弱 ,“红萼”则更深沉,“翠樽、红萼”,色彩本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中,却构成了一种 冷艳的凄美。
“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插叙当年雪中赏梅的情景,“携手赏梅”更显出 两人情意深浓,情趣高雅。“压”,可解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压住。红妆素裹,雪 压梅花的清影倒映在西湖的碧水之中,清影满湖,“寒碧”与前面呼应,从头到尾都在一 种幽冷的环境之中。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从插叙中转入现时,“片片”连用,突出一种凋零感以及 词人对梅落过程的关注、关情。“也”带有词人轻轻地叹息。“几时见得”——“梅落了 ,我几时能再见”;“梅花尽了,玉人不在身边,我何时能见到她呢?”两种意思交融在 一起。“又”与“算几番”相联见出时间过得久,词人思念之深。
姜夔的这首词,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的月中赏 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比,以人衬花,人 花两见。咏物但不粘着咏物,若即若离,取神离形,形虽略,精神亦出,“清空中”有意 趣,使物性、人情同境并生。
姜夔把以前雅俗共赏的词变为纯粹文人吟唱的词,由诗人自然抒写的词逐渐变成词匠着意 雕琢的词,这是词风转变的开始,是姜夔在词坛上的重要贡献。姜夔在词史上还有一个重 大贡献,那就是他保存了17首乐谱,在音乐史上地位重大。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