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ang >> 姜夔 >> 正文

 

姜夔《续书谱》释读

王羲之,试看这二家法书,都潇洒纵横,何曾拘守方正平直的规矩?原因在于唐代以法作取士标准,所以士大夫阶级的字大都有科举习气,颜鲁公写的干禄字书就是证据。何况欧虞颜柳四大家前后相接,唐人受了他们的影响,自然一下笔就循规蹈矩,不再有魏晋那样的飘逸气象了。再说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一,谁能将它划一起来呢?例如“东”字长,“西”字短,“口”字小,“体”字大,“朋”字斜,“当”字正,“千”字疏,“万”字密,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自宜写得肥些。魏晋书法之所以高妙,正由于完全照着字的实际形态下笔,不夹杂自己的私意。后来的人,有的专喜方正,就极意模仿欧阳询颜真卿;有的专讲匀圆,就专门师法虞世南智永;有的说结体扁些,自然平正,这又犯了徐浩的毛病;有的说,写得疏朗,自然不俗,这又沾了王献之的习气。这些都是一偏之见,哪足以包括书法艺术的美呢?真书用笔,自有八法,我曾摘取古人法书,列成图表,现在简括地谈谈它的要旨:“点”是一个字的眉眼,全靠顾盼有情,或向或背,各随字形而异。“撇捺”是字的手脚,长短不同,变化多端,要像鱼的胸鳍、鸟的翅膀那样有翩翩自得的神气。“挑趯”是字的步履,要能沉着。晋人的挑趯,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到颜真卿、柳公权手里,开始专用正锋,全用正锋,自然就没有飘逸气象了。转折,是方圆的法则:真书多用折笔,草书多用转笔,折笔要稍留驻,留驻就有力;转笔不可停滞,停滞就没劲。然而真书兼用转笔,可使更遒健,书兼用折笔,可使更险劲,这一点学者不可不知。所谓“悬针”笔要执得极正,从上而下,笔直地像拉紧的绳子一样。如果往下拉后又缩了回去,这就叫做“垂露”。从前翟伯寿问米老“字应当怎样写”?米老说:“没有一笔垂而不缩,没有一笔去而不回”。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然必须练习至极精极熟,方能做到。古人留下的墨迹,哪怕我们所能体会的仅仅一点一之微,总觉得跟现代人书法有显著的不同,这就是用笔情妙的缘故啊!自王献之以来,书家用笔多尖锋直下,一字之间,长的短的互相补凑,斜的正的互相支拄,肥的瘦的互相混杂,这样来追求结体的姿媚漂亮,这种现象,直至于今,比前更甚。

  【解读】唐代楷书,被宋代书家米芾评为“一笔书”。他认为唐人楷书字间缺少变化。与米芾观点一样,姜夔也认为,楷书只讲平正,是唐人的失误:“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众所周知,在科举考试中,试子们追求的就是横平竖直的字形。在书法学习中,如果把横平竖直当作点形态的追求,那么就极易流于馆阁体的呆板拘谨。姜夔认为,应注意“字之真态”,求其长短、大小、斜正、疏密等的对立统一:“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姜夔所批评的“只求平正”的书写方法,历代都有不少实例。至今还有许多人奉为圭臬。就此而论,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楷书的平正与呆板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许多以“平正”为口号的书家都走向了呆板拘谨?如何在书写中注意到字法与章法的对比与变化?

  【原文】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译文】用笔不要太肥,太肥了字形就浑浊;也不要太瘦,太瘦了字形就憔悴;不要多露锋芒,锋芒太露,字就不稳重;不要深藏棱角,不见棱角,字就没有精神;不要上面大,下面小;不要左边高,右边低;不要先占地位多,后占地位少。欧阳询的书法,结体虽太拘束,但用笔独具众美,就是小楷,笔墨也潇洒利落,上追钟王,后来人是谁也及不上他的。颜柳结体,既与古人不同,用笔又陷于偏执。我说这两家书派是书法的变体,几百年来,人们争相效学,固然其笔的刚劲高明,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毫无帮助,可是魏晋人的风格规模,究已扫地无遗。至柳氏的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代也有效学的,那就免不了俗和浊,变得毫不可观,所以说字与其写得肥,还不如写得瘦些好。

  【解读】这一段主要讨论书法用笔的肥瘦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古代书家多有讨论。所谓“古肥而今瘦”,常与“古质而今妍”对举。诗圣杜甫关于开元之前书法“书贵瘦硬”的判断,常被人误解为所有的书法都应该以瘦硬为上。杜甫在其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到: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吴郡张颠夸草书,书非古空雄壮。

  在杜甫看来,使用枣木传刻《峄山碑》而使其点丰肥,坏了风气,书风不古。诗中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姜夔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姜夔《续书谱》释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一代词宗姜夔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姜夔
    姜夔
    清笙幽磬——姜夔
    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姜夔《齐天乐·庚郎先自吟愁赋》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
    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烟》
    姜夔《解连环·玉鞭重倚》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生平
    赏析姜夔《琶琶仙》片断
    “清空”中有意趣——姜夔《暗香》(
    宋词名篇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
    姜夔简介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姜夔
    姜 夔(十四首)
    姜夔诗选
    姜夔宋词选 踏莎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宋】姜夔 疏影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扬州慢
    姜夔浮雕再起争议
    暗香疏影话姜夔
    折柳合肥忆姜夔
    姜夔生平简介
    愧对姜夔
    敲金戛玉一姜夔
    姜夔《扬州慢》
    宋词人物之姜夔
    姜夔《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赏析
    姜夔词选
    淡黄柳 姜夔
    【宋词】《扬州慢》-姜夔
    暗香 【宋】姜夔
    暗香疏影 - 姜夔
    【宋】姜夔 琵琶仙
    【宋】姜夔 惜红衣
    【宋】姜夔 暗香
    【宋】姜夔 齐天乐
    【宋】姜夔 踏莎行
    【宋】姜夔 扬州慢
    【宋】姜夔 念奴娇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赏析
    姜夔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
    姜夔、吴文英研究综述
    姜夔简介
    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姜夔《满江红·仙姥来时》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姜夔《惜红衣》
    姜夔生平简介
    鬲溪梅令 姜夔
    忆王孙 姜夔
    长亭怨慢 姜夔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点绛唇 姜夔
    鹧鸪天 姜夔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杏花天影 姜夔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浣溪沙  姜夔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满江红 姜夔
    庆宫春 姜夔
    【宋】姜夔 点絳唇
    一萼红 姜夔
    念奴娇 姜夔
    月下笛 姜夔
    侧犯·咏芍药 姜夔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探春慢 姜夔
    琵琶仙 姜夔
    扬州慢 姜夔
    凄凉犯 姜夔
    暗香疏影 姜夔
    姜夔:冷月无声
    解连环 姜夔
    江梅引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踏莎行 姜夔
    惜红衣 姜夔
    翠楼吟 姜夔
    水龙吟 姜夔
    角招 姜夔
    湘月 姜夔
    姜夔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赏
    姜夔《惜红衣·簟枕邀凉》赏析
    齐天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