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

>

  范仲淹在他的《杨文公写真赞》中有一段对寇准的评论:

  寇莱公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62]

  “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按当时的佞臣王钦若的说法是,被寇准像赌博的孤注一样掷于澶州城下。[63]而范仲淹则把寇准这种左右天子的行为视为大忠。由于范仲淹这段话很典型地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的皇权观,因此被广泛征引[64]。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范仲淹的皇权观,作为对宋代士大夫皇权观的一个剖析。

  一、范仲淹对君主的认识。范仲淹说:“臣不兴谏,则君道有亏。”[65]由此观之,在范仲淹眼里,君主并不圣明,与常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时刻需要群臣加以监督规劝,补正君道。所以,范仲淹认为,如果君主刚愎自用,“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颠危”。[66]

  基于这种认识,范仲淹儆诫君主:“尧舜则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从欲,自绝于天。”[67]

  基于这种认识,范仲淹要求君主,应该“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68]

  基于这种认识,范仲淹希望君主从善如流,舍己从人。他举出古代的虞舜作为君主的楷模,说“虞舜以舍己从人而称圣德。”[69]范仲淹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皇帝想要有圣德之誉,就必须舍己从人,不要有自己的主见。

  基于这种认识,范仲淹认为:“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盛典。”就是说,批评君主的错误不仅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事情,而且是自宋朝创立以来的传统。

  基于这种认识,范仲淹“每睹诏令之下,或有非便,必极力议论,覆奏不已,期于必正”。对于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诏令,照样坚持己见,纠正其错误。因此,在范仲淹那并不长的仕途中,有着相当多的面折廷争,危言危行。

  二、范仲淹对皇权的认识。范仲淹认为,“天子之常也,在于道,不在于权”[70]。尽管这里的“权”字,是相对于常道来说的权宜之意,但使用相同的文字,范仲淹可以说是语义双关的。因此,他这句话是在明确地说,权力对于君主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要遵守为君之道,不能做无道昏君。关于道与权,范仲淹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对于君主来说,“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71]。这就等于是告诉君主,你的权力就是“适道”,在为君之道的严格规范之内,规规距距,老老实实,不可越雷池一步。那么,是不是范仲淹就认为君主一点权力也不能有呢?也不是。在范仲淹看来,君主只应当拥有一种权力,那就是人事权。他在《推委臣下论》中指出:“圣帝明王常精意于求贤,不劳虑于临事。精意求贤,则日聪明而自广;劳虑临事,则日丛脞而自困。”[72]因此,按照范仲淹的观点,君主除了人事权之外,任何政事都不应亲自从事。这样一来,就无异于从理论上剥夺了君主的其他所有权力。

  然而,即使是人事权,范仲淹也并不主张全部交给君主。他在同一篇文章中还说:“千官百辟,岂能独选?必委之于辅弼矣。惟清要之职,雄剧之任,不可轻授于人,佥谐之外,更加亲选。”可见,在范仲淹看来,君主的人事权,也仅仅限于选拔“清要之职,雄剧之任”。而选拔这些官员也要有前提。即必须“佥谐”——群众舆论要能通得过。看来,君主的这点权力也要置于群臣的监督之下,也不容易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由此观之,范仲淹希望赋予君主的,只是一种有限的、有条件的人事权。

  接下来,我还想探讨一下范仲淹关于皇权与相权的辩证观。在对待皇权的问题上,从宋代士大夫的言行中,人们往往可以发现一种矛盾现象。即时而主张皇权虚化,时而又要求加强皇权。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个案研究,以前我曾分别写过关于宋祁和苏颂的文章。从他们对待皇权问题的态度上,我都发现了这种矛盾现象。[73]这种矛盾现象,在范仲淹的言行中,也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那么,怎样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呢?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宋代,皇权全面走向象征化的同时,作为宰相和执政集体领导的相权空前强化。[74]就皇权和相权这二者来说,皇权过强,易成君主专制;相权过重,易成权相独裁。二者都不利于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因此,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对这两种倾向都很敏感。他们常常小心审慎地权衡两端,“允执其中”,以阻止两种倾向的发生。

  作为范仲淹,在他走入政界后,适逢朝廷中吕夷简长期任相,颇为专权,进退官员,一由己意。例如范仲淹就曾两度遭其贬放。甚至吕夷简还左右皇帝废掉了皇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同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相抗争,范仲淹只能抬出皇帝来,把皇权作为限制相权的武器。面对吕夷简的专权,范仲淹对宋仁宗说:“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在这种形势下,范仲淹主张“君道宜强,臣道宜弱”。因此,可以这样说,主张加强皇权,是宋代士大夫在特殊时期,特殊形势下,为了特殊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总的看来,在正常的政治形势之下,包括范仲淹在内,宋代士大夫还是希望君主最好不要干涉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希望君主老老实实地呆在九重宫禁中,做他的“官家”。

  范仲淹以及宋代士大夫皇权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宋代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社会。唐末五代时期几十年的剧烈动荡,造成了一种文化断层。这种机缘,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崛起的一代士大夫得以重塑传统,再造理论。在对待皇权问题上,宋代士大夫的观念也与前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唐末五代动荡的现实,几乎把“君权神授”的观念打得粉碎。而作为皇帝,也在这种现实之下,从至高无上的天子,重新走回人间。在宋代士大夫那里,皇权观念降低的同时,国家意识却增强了。皇权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中央政府的管理机制则日趋完善。这种局面,使皇帝重新定位。即将其地位以新的形式再度“提高”——推向象征化。作为皇帝,其作用在于,以国家、民族的象征,来维系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75]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对“忠”的认识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东都事略》的作者王称在卷98《李清臣传》中写道:“人臣以公正为忠。”就是说,对宋代士大夫来说,忠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皇帝本人效忠,而是体现在行为的公正上。这样的忠,更接近于忠诚、忠实的意思。范仲淹对寇准“左右天子”的行为评价为“天下谓之大忠”。这种大忠,无疑是“大公”的同义语。也就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忠”转化成为对天下尽忠的“大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范仲淹,其皇权观,正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观念的折射。反过来说,那个时代的皇权观念,也在范仲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代结语——“名节无疵”还是“甚坏风俗”

  对于范仲淹,王安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除了在绪说援引的范仲淹祭文中有“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这样极高的评价之外,在《长编》卷275熙宁九年五月癸酉条,又记载王安石指责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为什么王安石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似应作一些具体分析。从政治策略的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