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 健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正如理学大师朱熹所指出的那样:“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1究其原因,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视教育、广开科举入仕之路和馆阁储备、培养人才制度的形成,大量出身寒素,起家孤贫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在北宋中期的庆历、嘉祐之际,出现了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如云蒸霞蔚般极为可喜的盛况。这种状况,延续至英、神、哲三朝。作为宋学开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无疑为促进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开创了州县普遍立学的新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他力倡以杀任子之恩、严馆阁之选和实行磨勘新制为中心的官制改革,主张以策论为主改革贡举制度,不仅促进了社会风尚的改变,也为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术有济于天下”。2其先忧后乐的崇高精神和风范,自强不息的可贵情操和意志,爱国忧民的坚定信念和立场,从政治军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淡泊廉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博闻广识的精湛学问和志趣,赢得了当时社会精英的一致钦佩和高度赞赏,他也成为宋代士人效仿的榜样。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范仲淹不愧为开一代士风的领袖人物。 宋代堪称“举世重交游”3的时代,其交游面之广,交游风气之盛,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以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游,人际交往成为一种时尚。如亲友、同学、同年、师生、僚友、世交、同乡、方外等均有其各具特色的社交圈子。范仲淹无疑成为北宋中期社交圈的一位中心人物。范仲淹诗文集中涉及的交游人物有270余人之多,其中以诗酬唱方式交往的近100人,涉及其诗作100余首,约占其诗作的三分之一。4本文主要考察范仲淹交游中出身或宦游于江南地区5人物的生平事历及其交游情况,这当然不仅是篇幅的限制,主要是会议性质所决定的。即使是江南士人,也有生平和交游未详或失考的,只能付之阙如。有些人物的生平,虽为人们所熟知,但前人和时贤的传记中仍有疏失之处,故以极简略的文字重为考订述略。然后拟再对范仲淹的交游之道作些分析。不当之处,尚祈与会专家学者批评教正。
(一) (1)元奉宗 元奉宗(961~1038),字知礼,余杭(治今浙江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6
(2)钱惟演、钱仙游叔侄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钱俶次子,从其父归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擢司封郎中、知制诰;八年,拜翰林学士。天禧四年(1020)迁枢密副使;乾兴元年(1022)二月,仁宗即位,进枢密使;同年十一月,因党附丁谓,以保大军节度使罢知河阳。天圣三年(1026)十二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八年,改判陈州。徙判河南府,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卒赠侍中,谥文僖。惟演博学能文辞,曾採钱镠及元瓘、佐、倧、俶等父祖诗汇为一编,名《传芳集》;又预修《册府元龟》,撰有《拥旌集》、《伊川集》各5卷,《典懿集》30卷(以上已佚)及《金坡遗事》(今存)等。7 天圣年间,钱惟演以使相判许州,居所临湖筑有信美亭,亭成,仲淹有诗致贺。云:“斯亭比棠树,千载颂清芬。”他对这位前辈,著名的西昆派诗人是颇为称许的。他们的相识和交游,很可能是因惟演之侄钱仙游而促成的。仲淹在《述梦诗序》中谈到:宝元元年(1038),他移守润州时,得钱仙游来书称:从父汉东公(即惟演)曾收集唐李德裕遗文佚诗,编成《一品拾遗集》,其中有《浙西述梦诗》四十韵,元稹、刘梦得均有和作,希望能刻石于甘露寺李德裕真堂。仲淹遵嘱刻石,替友人钱仙游圆了其叔父二十年的一个遗愿。还同时写下了一篇名文,为“永贞革新”大做翻案文章,替刘、柳及王叔文大鸣不平,堪称发千古之覆。8景祐四年(1037)重阳,仲淹守饶,见牡丹盛开,不由思念时守池州的老友,有《依韵酬池州钱绮翁》,诗云:“天涯彼此勿冲冲,内乐何须位更崇。白发监州身各健,青山绕郭景多同”。认为在风景如画的江南佳丽之地,寄情山水,保重身体,远比争名位更重要。钱仙游,字绮翁,彭城人。景祐中,以集贤校理通判歙州,擢知池州。9与范仲淹、梅尧臣(1002~1062)等名流相交游酬唱。
(3)胡则、胡楷父子 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端拱二年(989)进士,释褐许州许田尉,补蕲州广济宰。又补宪州录曹,漕使索湘荐为著作佐郎、贝州观察判官。擢秘书丞、知浔州;拜太常博士、提举二浙榷茶事,兼知睦州。丁母忧,服除,知温州。提举江南铸钱;擢江淮制置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副使,除京西、广西转运使,又以户部郎中再任江淮发运使。乾兴元年(1022),坐党附丁谓,降知信州。天圣三年(1025),知福州;四年,移杭州。入判流内铨,以举官之累,责授少常、知池州,未行。天圣七年(1029),知永兴军;除河北都转运使,召入,权三司使,奏除婺、衢州丁身钱。明道元年(1032)出知陈州,二年,再知杭州。胡则历仕三朝,宦海沉浮,出入中外凡47年。景祐元年(1034),以兵部侍郎致仕,卒谥正惠。10 仲淹与胡氏父子为再世交。明道二年(1033),仲淹在通判陈州任,胡则继杨日严为守,“以国子见遇”,对仲俺颇为倚重。范又与其长子胡楷为“布素之游”,情好甚笃。同年,胡则再知杭州,到任有诗寄仲淹,范即次韵奉和,对他再守东南重镇致贺。景祐元年(1034),胡有诗寄范,时守睦州的仲淹有诗酬答,称其致仕“慕昔贤”、“兴礼让”为明智之举。同时,有《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