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南京找到范仲淹后代

 范伯驹,南京市胸科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他是苏州吴县人,自从1955年到了南京,就一直居住到现在,至今在南京已经过了53个年头。在范伯驹遥远的少年时代,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因为印象太过深刻,时隔半个世纪,至今仍深深地记在他的脑海中。那就是,祭祖。

  浩浩荡荡的家族祭祖

  范伯驹1929年出生在苏州吴县。父亲是当地的一位中医,家道殷实,虽然不是什么大家族,但是有不少亲族,分布在苏州城里。那时的范伯驹还小,对家族没什么概念,直到有一天,他在家里发现一个大大的箱子,收在里屋,好像很神秘的样子。他很好奇,就打开了那个箱子,发现箱子里全是线装书,有几十本之多,把箱子塞得满满的。打开那些书,里面写的全是名字和图谱,而且已经翻得破破烂烂了。

  父母告诉范伯驹,这一箱子的线装书,都是宝贝。那是他们家族的族谱。而他们的祖上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那个人名叫范仲淹

  但是,让他深刻认识到这一身份的,却是留在他记忆深处的少年时代的家族回忆。

  “那真是永远难忘的记忆。”

  范伯驹告诉记者,在他十岁左右开始,每年都跟随父母,参加一项在当时他并不明白的活动。

  “每年春天,父亲都要带着我到苏州木渎的天平山去祭祖。

  春天的家族祭祖,对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范伯驹来说,就像一次盛大无比的郊游。“人太多了,有上百号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一起上天平山,黑压压的一片,很壮观。”他记得山上有很多坟头,都是草坟,大大小小有几十个,上山之前,每个人会领到一个草垫子,拿在手上,由族长组织到一个坟头前,有人高声喊号令:“跪——!”上百号人把垫放下,齐齐跪倒,人再喊“叩首——!”上百号人再一起磕头。

  这些坟头,都是自范仲淹起,范家的历代祖先。问范伯驹有没有范仲淹本人的陵墓,范伯驹回忆说,要有的话应该也只是一个衣冠冢,因为范仲淹本人并不埋葬在此,但是有一个范仲淹的祠堂。

  整个程序是非常神圣而严谨的,范伯驹告诉记者,上百号族人聚集在一起,由族长、族里的长辈讲话,磕头、祭祖完成后,大人就聚在一起没完没了地开会,商议家族里的大事,他们这些小孩子就开心了,漫山遍野地玩。整个祭祖活动不是一天,而是两到三天,晚上就住在山上或者山下的庄子里,山上有家族的很多房子,专门供族人祭祀时居住。在这两三天中间,顿顿聚餐,吃饭的地方则是苏州木渎街上最有名的菜馆——“石家饭店”,吃的也都是春天当地最时鲜的菜肴。

  而这上百号范仲淹后代,互相之间其实并不完全认识,平常也不住在一起,而是分住在苏州城的各个角落,只在每年“范义庄”的组织下进行大规模的家族聚集活动,其他时间都各自做着各自的营生,而且在家族里也是有富人、也有穷人。只要生活穷困的族人向族里提出申请,就可以每天领到一升米,大约现在的一斤半米,一个月就领到45斤米。但是这个补贴不是无限制的,男性族人可以一直领到找到工作,有经济来源为止;而女性族人只要出嫁,就不能再领取了。

  家族经费全是范仲淹出!

  据范伯驹所说,家族祭祀或聚会的所有经费,都不要族人掏一分钱,全都是“范义庄”出的。再加上这些日常补贴和家族运营,让记者很好奇:这么庞大的开支,经费从哪来呢?

  范伯驹的一句话让记者大吃一惊:“全都是范仲淹出!”

  这是怎么回事?范伯驹告诉记者,范仲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义田记》,这个文章在《古文观止》等文献中都可见记载。范仲淹在文章中记述,范仲淹在苏州为官时,有一千多亩田地,收取租金,平常就靠这一千多亩地的租子来养活家族里的穷人。范仲淹本人生活很简朴,但是却拿出了大量的钱来养族人,很多家族的穷人就靠着他的地租生活。“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把钱都分给了族人,当范仲淹本人去世时甚至都无钱安葬,还是当时的皇帝知道以后,为他出了这笔钱,修了陵墓。”而据范伯驹所说,这一千多亩田地,自范仲淹之后,就一直收归范氏家族,而家族庞大的经济开支,也都仍是靠着这些租金来运营的。让记者十分惊叹的是,自北宋到新中国成立前,足有好几百年的时间,而这好几百年,范氏家族竟然历代相沿,一直维持运转。

  对于范仲淹和苏州的关系,以及留下的这庞大的范氏家族,还有一段族人都知道的故事。范伯驹告诉记者,据他的家族记载,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读书是在苏州天平山起家的。范仲淹儿时很苦,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因此范仲淹一直跟着继父姓朱。小时候的范仲淹很爱读书,寄宿在天平山的咒钵庵中读书。长大以后,他知道自己本应姓范,于是把名字改了过来,恢复本名范仲淹。

  南京唯一的范氏后人

  1952年,范伯驹离开家乡,到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上学。1955年,毕业的范伯驹来到南京,先在当时的南京第四医院,即现在的南医二附院工作,后来到了南京胸科医院,从此后就一直居住在南京,一直住了半个多世纪。

  在这53年之中,范伯驹也不太常回家乡,和老家也联系不多。再回家乡的时候,发现儿时记忆中的家族活动已经没有了,问起从老家来的人,也说自从建国后家族就渐渐解散了。这让范伯驹感到非常遗憾。

  范伯驹说,近几年,苏州恢复了一些范仲淹的祭祀活动,在几年前的范仲淹千年祭时,苏州举办过盛大的纪念活动,而分散在全国的一些范氏后人,也先后到苏州寻过祖认过宗。不久前浙江的一支还去苏州祭过。

  范伯驹的本名“范方鑫”,代表着他是“方”字辈的,而他的父亲是“懋”字辈,爷爷是“堂”字辈。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南京。范伯驹说,他的姐妹和其他亲戚都在苏州,南京没有一个亲戚,半个世纪以来在南京也从来没有碰到过同族人,因此,他们家应是南京目前唯一一支族谱记录的范仲淹的后代。

  现在,已经79岁的范伯驹有一个心愿,很想和已经失散的家族取得联系,并想知道原先的家族族谱隔了五十多年,有没有再接续。他告诉记者,自己选择从医,并不完全只是受到父亲是中医的影响,给他最大影响的人,恰恰就是范仲淹。

  “我一直记得范仲淹说过的一句话:‘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让我决定走上从医的道路。”

  >>>新闻附件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南京找到范仲淹后代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