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内容提要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范仲淹/士风/先忧后乐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唯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云:“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缙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赵宋代周而起,除了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之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士风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的转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新的士风皆在形成过程之中。至宋仁宗时期,这一转变过程才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一、宋代士风转变的背景
宋代士风的转变,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基本措施密切相关。宋代开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非凡是唐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宗室、后妃、外戚、宦官等四种政治势力采取极力抑制的方针策略。这种抑制的结果是士大夫势力的一枝独秀。换句话说,宋代统治者选择了“与士大夫治天下”,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这种治国基本方针被固定为“祖宗家法”,为宋朝历代皇帝所遵循。如宋太宗对宰相李昉等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宋徽宗诏曰:“人君所与共治者,惟辅弼大臣。”文彦博也曾对宋神宗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代统治者选择“与士大夫治天下”,还基于对士大夫阶层本质的熟悉。这种熟悉使他们坚信士大夫阶层绝对可靠,这个政治群体只有依附皇室才能发挥其政治作用。皇帝信任这个阶层,因为权力可以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组成成分来自科举考试。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答应应试入仕。同时,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推行弥封、誉录之法以严格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行为,保证了科举考试中“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原则的实施。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替中下层知识分子拓清仕进之路,帝王的作为甚至在不同程度上违反了“公平”原则。开宝元年三月,因翰林承旨陶榖之子陶邴试进士合格,名列第六,宋太祖“遽命中书复试”,并诏曰:“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复试。”宋太宗雍熙二年三月,“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宋真宗非凡“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做法就是要为“孤寒”出仕拓清道路,同时抑制“势家”的形成。开宝八年二月,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这将帝王的良苦专心表达得一清二楚。
进入仕途后,这些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主体部分。如宋太宗时的宰相张齐贤“孤贫力学,有远志”,名臣王禹僻“世为农家,九岁能文”;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王曾“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名臣范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欧阳修“家贫,至以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这些人都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位至显赫,成为宋室的心腹大臣。宋代统治者所信任和托付国事的就是这一阶层的文人士大夫。
非凡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世家势力背景,故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把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布衣卿相的仕宦经历决定了他们对赵宋王朝的忠心耿耿和对皇室极强的依附性。他们一旦被罢免,对朝政就不再有影响,假如不是由于皇帝对老臣的恩惠,他们甚至在朝廷中不会留下太多的政治根基。如宋英宗即位初,因病废事,国家大事皆取决于二府大臣,此时宰辅们的权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当时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对太后说:“臣等五六措大尔,举动若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服从?”元祐初年,司马光推荐文彦博重新出任宰相,有人认为文彦博有“震主之威”,司马光为其辩护说:“窃惟彦博,一书生耳。……非有兵权、死党可畏惧也。假使为相,陛下一旦欲罢之,止烦召一学士,授以词头,白麻既出,则一匹夫耳,何难制之?”
宋代士大夫的成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皇帝又因此将他们作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