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仲淹 >> 正文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为唯一可以信赖的政治集团托以重任,他们的处境自然会有很大的改观,具体地落实为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措施。
第一,以文抑武。宋初,朝廷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武人为非作歹,不顾国家法纪,势力恶性膨胀。这些武人往往缺乏文化教养,为官素质极差,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知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他认为,最次的文臣也要优于武臣,所以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宋代开国帝王对武人深具警惕之心,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文抑武”,充分信任文人士大夫,在各种岗位上委以重任,甚至军事首脑枢密院长官也由文人士大夫充任。
宋仁宗时,曾用武将王德用为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苏仪甫密疏以为卫德用“宅枕乾冈,貌类艺祖”,舆论又认为他“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台谏议论纷纷。宝元二年五月,王德用终于因此被罢职。北宋另一位名将狄青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狄青因战功赫赫,皇祐四年六月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台谏即纷纷表示反对,言狄青“出兵伍为执政,本朝所无”,这样的任命“不守祖宗之成规,而自比五季丧乱之政”等,宋仁宗仍执意用之。次年五月,狄青因平岭南之功,宋仁宗欲用其为枢密使,遭到了以宰相庞籍为首的大臣们更激烈的反对。宋仁宗的意志虽然得以贯彻,反对的意见却一直未断绝,以至谣言四起,说狄青“家数有光怪,且姓合谶书”;狄青“家犬生角”;狄青得京城百姓爱戴,“青每出,辄聚观之,至雍路不得行”;狄青避水相国寺,“行坐殿上,都下喧然”等等。嘉祐元年八月,狄青终于被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排挤出枢密院。北宋蔡襄总结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第二,尊崇文人士大夫。宋代帝王倚重文臣,以文治国,便有一系列尊崇文人士大夫的措施出台。首先,宋代统治者改革科举制度,拓宽文人的发展道路。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大量增加,宋真宗时一次录取竟达1638人之多,宋仁宗时又规定一次录取以400人为限。而且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荣耀无比。进士及第,即释褐授官,升迁极快。其次,宋代统治者宽厚待士。宋太祖曾立下誓碑,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北宋没有诛杀大臣之事;南宋权力之争复杂化,出现权臣独断、宫廷政变等白刃化的权力争夺事件,然诛杀大臣之事极少发生。宋代还将有才华的文学之士选入馆阁,侍奉于皇帝左右,“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议论,点校雠,得之为荣”。再次,宋代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是位于权力核心的中枢大臣,因此,这些大臣的俸禄十分丰厚,为官收入名目繁多,有正俸,加俸,职田等,后人因此有“宋制禄之厚”、“恩逮于百官惟恐其不足”之说。
宋代帝王对文人士大夫寄予的重望,对读书的崇尚,以及对武人的防范,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也改变了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宋代士风的转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实现的。
二、范仲淹“修身”的品德追求和实践
范仲淹是忠实的儒家信徒。儒家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礼记·大学》要求人人“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中庸》同样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范仲淹最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从道德自我完善的“修身”角度出发,范仲淹标举儒家圣贤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景祐三年,范仲淹因直谏被贬饶州,作《灵鸟赋》,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所畏惧态度,文中引为榜样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云:“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鸣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之气。”他在《蒙以养正赋》中则标举孟子和颜回,云:“至贤者孟子,在养素而弗违;亚圣者颜生,性如愚而有以。”这些儒家前贤有坚定的行为道德准则,且能付诸行动,在逆境中不改素志,范仲淹一生也都是照此去做的。
范仲淹在其诗文中反复强调士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四民诗·士》是专门讨论士人品德的: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臆。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默。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士是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但当时,士风败坏,“善恶”不辨,圣人之道“日以疏”,以至于“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范仲淹对此有深刻的熟悉、深层的忧虑和愤激的指斥。士风的败坏将导致“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黑白混淆,人们的行为失去准则。“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给人以充分的警示。世人将士风的堕落“归诸命与天”,以天意来推诿自身的责任,以至于“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范仲淹显然不能赞同。范仲淹此诗意在警戒士人,要求他们“以德为先”,恢复“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士人的要求,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景祐元年六月,范仲淹徙知苏州,回到故乡。苏州有范仲淹先人故居,范仲淹重为修缮,名其西斋为“岁寒堂”,名堂前两颗松树为“君子树”,名松旁小阁为“松风阁”,作《岁寒堂三题》诗。其二《君子树》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范仲淹托物寓意,以松树写自身的品格和志向。松树与“清风”为伴,身姿“夭矫”挺拔;松树不屑“桃李”妖冶的姿色,趋同“兰菊”清纯的品德;在万木摇落凋零的岁寒时节,松树青翠如故,独自面对“天地”的严威酷寒;松树声涛如江河,气势磅礴;松树内心如金璧,坚贞完美。通过这些勾勒,松树之清高脱俗、纯正浑厚、桀骜不驯、坚强刚武等品德跃然纸上,松树是当之无愧的“君子材”。松树的这一切吸引着范仲淹,使他“对之每前席”,时时欲亲近松树。在诗歌的小序中,范仲淹更说:“持松之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