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
己之忧乐。又如富弼,年轻时即被范仲淹誉为“王佐才也”,政治上也是范仲淹的积极追随者。庆历时出使辽国,“以死拒之”,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后又与范仲淹共同主持“庆历新政”,其为人“好善嫉恶”,耿直坚强。 宋仁宗朝士风,可以范仲淹上《百官图》被贬时朝臣的表现为例。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吕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宋仁宗听信其言,“治朋党方急”。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却毫不畏惧,为范仲淹抗辩,说:“陛下自专政以来,三逐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也。请追改前命。”余靖因此被贬,监筠州酒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就此自求贬谪,说:“臣常以范仲淹直谅不回,义兼师友,自其被罪,朝中多云臣亦被荐论。仲淹既以朋党得罪,臣固当从坐。”又说:“况余靖素与仲淹分疏,犹以朋党得罪,臣不可幸于苟免。”于是,尹洙被贬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当时,右司谏高若讷认为朝廷贬谪范仲淹的举措得当,镇南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欧阳修为此事写信给高若讷,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耳”5。欧阳修于是贬官夷陵县令。“西京留守推官仙游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传于时。‘四贤’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斥若讷也。泗州通判陈恢寻上章,乞根究作诗者罪。左司谏韩琦劾恢越职希恩,宜重行贬黜,庶绝奸谀,不报,而襄事亦寝。”而后,光禄寺主簿苏舜钦继续为此事上疏宋仁宗,说“臣睹丁亥诏书,戒越职言事,播告四方,无不惊惑,往往窃议”,要求宋仁宗“发德音,寝前诏,勤于采纳”。 从当时诸多朝廷官员的表现来看,不畏权势、正直磊落已经成为士大夫的一种群体行为,宋仁宗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此予以默认。所以,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才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追究。庆历年间,范仲淹等大臣敢为天下先,再度推动朝政革新,一时间朝廷面貌焕然一新。太子中允、国子监直讲石介作《庆历圣德》诗歌颂之,诗歌传颂全国。苏轼于元祐四年四月作《范文正公文集叙》,回忆说: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6 宋仁宗朝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群臣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苏轼的记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后代士大夫更是对范仲淹拳拳服膺。南宋名臣王十朋说:“先忧后乐不为身,上与夔离相等伦。”7又说:“理郡端如理乱丝,范公往矣欲谁师?”7明代名臣高启站在后人的角度评价且推崇说:“有宋名臣谁第一?公为国家真辅翼。丰功茂烈何煌煌?信与日月争辉赫。”8 综上所述,范仲淹等士大夫的大声呼吁和亲身践履,影响深远,改变了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好友韩琦评价范仲淹说:“竭忠尽瘁,知无不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9南宋陈傅良说:“范子始与其徒抗之以名节,天下靡然从之,人人耻无以自见也。”10宋代士大夫对国计民生关切的热情,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苏轼入仕之初,向宋仁宗上《进策》25篇,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案。苏辙应制策之试,极言直谏。这种对现实政治的热情,正是王安石积极从事变法革新的社会思想基础。王安石是这样理解儒家精神的:“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11这一切,完全是对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继续,范仲淹也因此成为古代士大夫的楷模。
参考文献 参见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A.宋代文史考论C.北京:中华书局,2002.255-272. 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81. 3祝穆.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2. 7王十朋.梅溪后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高启.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韩琦.安阳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陈傅良.止斋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王安石.临川文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仲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为官要学范仲淹 |
下一篇文章: 范仲淹与浙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