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卒后谥文正,后人习称范文正公,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改名朱说。稍长,知其家世,复其原来姓名,感泣辞母,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从戚同文学。他刻苦好学,昼夜不息,遂"泛通六经,长于《易尸。(以上参见《宋史·范仲淹传》)艰苦的生活磨练,使范仲淹"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全集》卷二十《范公神道碑》)。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进士,后历任多种职务,最高职务为副宰相(参知政事)。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忠亮谠直,敢于犯颜谏诤,不怕挫折打击。他关心人民疾苦,乐于为民谋利,主持修建的泰州兴化海堤延袤百余里,当地人名之曰"范公堤",还为他立生祠。他在宋和西夏的战争中,运筹帷幄,西夏军惧称叫、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因此又有"儒将"之称。他有胆有识,勇于进取,锐意改革除弊,领导的"庆历新政"轰动一时,青史留名。他当了大官后,仍能保持生活艰朴,对子孙管束很严,设"义庄"赈济穷人,得"风水宝地''不建居室而盖学校,苏州"吴学"从此而兴。他多才多艺,精通儒学,善写文章,《岳阳楼记》传诵千古。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范仲淹是一个有很大贡献的人。他一生积极倡导儒学,并以儒家"制礼作乐"的思想,来反对当时因循保守的士风,强调改革弊政。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敢于否定传统的章句注疏之学,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和阐发孔孟的精神。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自孔孟以来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的儒家传统,而且直接开启了宋明理学家追求理想人格的风气,史载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励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仰淹传》)。他极其重视对青年士子的儒学教育,是北宋前期兴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当时的儒家学者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等都受到过范仲淹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范仲淹是宋明理学的真正重要的先驱者之一。
范仲淹的著作,今存有《范文正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