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蠡 >> 正文

 

南洞庭湖范蠡祠的由来

而害死伍子婿并使夫差悔恨终身,用煮熟的种子行还粮计使吴国的老百姓颗粒无收,这些毒计不但狠,而且阴,因此,吴国不论是君臣还是百姓,没有一个不对他恨之入骨的,他如果还留在吴越之地,不等于自寻死路? 2.事实证明,范蠡一直是防范着本、仇两家的,若干年后,范蠡出现在齐地时,用的化名是“鸱夷子皮”,尔后,再出现在陶地时,又改姓为朱,曰;陶朱公。
  
   从范蠡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就充分证明了范蠡不可能留在吴越之地,因此,关于范蠡隐居地的“太湖”和“里湖”之说,是不符合逻辑常理的。
  
   三、范蠡极有可能隐居在洞庭湖的赤山岛上,这除了唐朝以前的传说不是无风起浪外,另外也有两条理由可以佐证;1.《史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而洞庭湖属楚地,隐居此地,不存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障碍(现今赤山岛上的母语就是古楚语),也可远离吴越是非之地,躲避找麻烦。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回老家南阳,这除了同样不符合隐退的情理外,这种近于逃避的方式回来也不符合光宗耀祖的民情风俗,并且也说不清白。但隐居在洞庭湖的赤山岛,既没有远离祖国,又躲避了是非,是一处较理想的隐居选择地。2.赤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很适应于作这种结国仇后的隐居,范蠡结下的是国仇,吴人在陆地上几乎人人都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勾践将吴人收为国民后,为安民也会理由正当的把一切罪过都推到范蠡身上,何况还有 “狡兔死,走狗烹”的个人原因?因此,逃出国,躲到无人知晓的地方,而洞庭湖中的这片孤岛便是最佳选择,那时的洞庭湖可不是现在这个交通发达的模样,那时还和云梦泽连在一起,也没有四口泄洪淤沙,这座孤岛就象大海中的一条小船,是非常隐秘的。况这里风景气候均十分美丽宜人,四周的洞庭湖,就象大海一样,烟波浩淼,一望无际,在此环境中与西施眉弄琴 ,当然是美乐融融。
  
   当然,说了这三条理由还是不能证明范蠡最初就隐居在赤山岛上,因结论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这也许只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但从逻辑推理上来讲,隐居在这里的理由是最充分的。
  
   其实,这里还一个关键的辅佐证据,就是唐代为什么认定这里就是当年范蠡隐居的地方,并在这里修祠庙的?
  
   前面说过;建蠡山庙是唐嗣圣元年(684),这一年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年号怪现象;有三个年号,除了前面的嗣圣元年外,还有两个年号;分别为;永隆五年和光宅元年,所谓永隆五年,是武则天的长子李显中宗皇帝的年号,这一年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小儿子李旦李旦为帝,年号睿宗,永隆五年也就改为嗣圣元年,但李旦做皇帝,实质上是个傀儡皇帝,即位以来就是母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制,即不挂名而行使决定权),武则天为了威慑群臣,在九月份,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故又在下半年改为光宅元年,这也说明武则天的权力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
  
   唐朝在这种家族政治剧烈变化的气氛下,朝中许多传统正直的大臣都萌发了隐退的想法,尤其是其中的文臣,更是巧妙的掀起了一股考证研究范蠡的思潮,当然,研究点也主要集中到范蠡功成身退后的去向问题上 ,这其中有诗人,思想家和史学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有;骆宾王陈子昂 ,陆广微,司马贞等,而这其中的骆宾王更是有行为效仿的意图,骆宾王七岁时就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蜚誉当时长安诗坛,成为中国唐诗早期的“初唐四杰”之一,但中年后并不得志,因个性刚直不阿与当时官场上的家族政治变幻不适应,非但不能显露“初唐四杰”的聪敏才干,反而弄得蒙冤下狱,因此,在这期间就萌发了隐退山林的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他在永隆元年遇大赦出狱后所写的诗中看出端倪;
  
   〖夕次旧吴〗
   骆宾王
  
  
   维舟背楚服,振策下吴畿。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黄池通霸迹,赤壁畅戎威。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行叹鸱夷没,遽惜湛卢飞。地古烟尘暗,年深馆宇稀。
   山川四望是,人事一朝非。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
  
   这首诗大约写在出狱后的第三年(682),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骆宾王路过这些地方时,怀古伤今,触景生情,借历史的陈迹和客观的景物,抒发对国事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而已。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两点;1,维舟背楚服,这是指的到了楚地,并且是看到了楚地的船。2. 行叹鸱夷没,“鸱夷”就是范蠡在齐地露面时用的化名“鸱夷子皮”。在一首诗里提到范蠡,维舟,楚服,吴畿。这就说明;骆宾王他们那个时期早就认定范蠡是隐居到洞庭湖了,并且,这种认定还应该是一种学术上的共识(如司马贞的五湖解释就把洞庭湖和青湖包括进来,这两个湖都是赤山岛东西两边的湖),要不,怎么会发出这么具体的感慨?因此,那个时期在赤山岛上修建范蠡祠是在认定基础上投资动工的。
  
   但赤山岛的蠡山庙又是何人所修呢?县志和史料上都没有记载,而当时的赤山岛当地则还是几户土生居民,即使县衙出面,也犯不着在这人烟稀少的荒岛上建这样一座祠庙,因此,这里我们还是只能抓住骆宾王这条线索分析考查;
  
   骆宾王从永隆元年(680)大赦出狱后,已是六十大几的年龄了,他出狱的第一的想法就是感到自由的可贵和官场做官的可怕,这里,我们可以从他获悉自己遇赦的消息后写的《畴昔篇》看出他的思想状态;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愧无穷。
   谁能局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行将枯死在车辙的小鱼,终于可以回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蠡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南洞庭湖范蠡祠的由来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