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Fàn Lǐ」(前536-前448年)是春秋末期颇有影响的人物,他勇而善谋,入仕忠心报国,建功立业,官居卿相而不慕爵禄,务商求富而不贪财,以惠及民众为归宿,成为为官为商的楷模。
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领域的建树及其开创的弃官从商的人生之路,表达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向往,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范蠡是孔子时代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功成身退、弃官从商的典型代表。有人说,他既有孔子的报国之志,也有与孙武相当的军事天才,同时在中国的民间,范蠡则被公认为“商祖”,受到经商者顶礼膜拜。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范蠡实现了世上男人所有梦想:在事业上,他进能立国兴邦,退能富济天下,位及重臣而能激流勇退,富贵满堂却敢散尽千金;在爱情上,他虏获天下第一美女西施的芳心,挥洒自如,高远飘逸。若说我们来到人世是“潇洒走一回”的话,范蠡堪称古今第一“潇洒”之人了。
人物评述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足智多谋,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越大夫范蠡之智,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他先以韬光养晦之计,助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继以经天纬地之才使越称霸诸侯,至此已堪称智者。然范蠡之智不止于此,功成身退更显其大,如此智以始终之人,千年历史上也凤毛麟角,比之伍子胥、文种乃至齐桓公之辈,范蠡之智尤堪其大。
虽然范蠡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但在越王的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传说范蠡功成身退,带西施泛舟五湖(太湖一部)而去,据《史记》记载, 范蠡悄然离开越国后:“泛五湖,携西子,醉缠眠。子胥文种,浪在钱江梦难圆。”越国重臣文种不听范蠡劝告,终被勾践赐以自刎之剑。伍子胥、文种冤死后,天帝悯其冤使为钱塘江神,有前浪伍子胥、后浪文种之说。人传每年钱塘江潮,潮中隐约可见两人身影,他们总在潮中怒号,及其悲壮。伍子胥、文种都是旷世奇才,范蠡比他们更出色,自然已堪称智。
传说不可尽信,范蠡之去也有许多传说,说法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范蠡主动引退。伍子胥、文种冤化江神显然是神话,但二人冤死一剑不容质疑,这里且不说伍子胥、文种临终失智,也不管范蠡与西施是否瓜葛,单是范蠡全身而退已非常智,要知道往往利令智昏,一般人谁能舍得放弃权势呢?
范蠡主动退引得全其身,其智已可明确,这里还要继续他的后来传说,以此可进一步知其睿智。不管范蠡引退后改名鸱夷子皮还是陶朱公,那之后他又成巨富也并无异说,以范蠡前智推论,这种说法显然可信。
传说范蠡成为巨富之后,其次子在楚国获罪当诛,范蠡也有常人之情,想以千金行贿以求儿子不死。时范蠡有子三个,他一开始决定用小儿子去办此事,但长子不干,以自杀求其父派他去,范蠡无奈,千叮咛万嘱咐他此去不可吝惜钱财。
其长子到了楚国,按范蠡所嘱找到庄生,献上千金求其相助,庄生本是范蠡朋友,不想真收其金,但怕事主不放心,只好答应此事并暂时收下金子,告范蠡之长子速离楚国。其长子却不放心,滞留楚国等待消息,庄生为救范蠡次子以星相说动楚王,楚王决定大赦天下以攘灾避祸,范蠡次子自在被赦之列。
按说至此已大功告成,不料楚王大赦天下消息传到范蠡长子耳中,其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那送出去的千金岂不可惜?于是再去庄生家说话,意思是想要回那些金子。庄生见状还金,心中却不免窝火被人戏弄,于是找到楚王先杀范蠡次子再行大赦,结 [1] [2] [3] 下一页
|